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地方政治论文--台湾省论文

民主与民族:陈鼓应与台湾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3-24页
    一、选题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回顾第15-21页
    三、研究宗旨与史料来源第21-22页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2-24页
第一章 1970年代的台湾社会第24-38页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24-26页
    二、教育的发展普及第26-30页
    三、社会结构的转变第30-31页
    四、1970年代台湾的政治困境第31-33页
    五、社会精英的重新活跃第33-38页
第二章 陈鼓应的教育养成及学思历程第38-48页
    一、客家精神的熏陶的少年时代第38-41页
    二、大学时代的思想启蒙第41-45页
    三、师从方东美与殷海光第45-48页
第三章 《大学杂志》与台湾社会运动的启动第48-75页
    一、台湾青年知识精英的聚集第48-56页
        (一) 第一次社会青年人士座谈会第48-53页
        (二) 两次座谈会建言要点第53-56页
    二、《大学杂志》的改组第56-64页
        (一) 座谈会如何促成《大学杂志》之改组第56-58页
        (二) 1971年改组前的《大学杂志》第58-61页
        (三) 《大学杂志》的改组第61-64页
    三、陈鼓应与《大学杂志》大联合时期的议政第64-75页
        (一) “无害的初创期”第64-67页
        (二) 大联合时期的书生论政第67-75页
第四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上)第75-91页
    一、校园民主抗争的滥觞:台大“保钓运动”的兴起第75-80页
        (一) 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由来第75-76页
        (二) 海外“保钓运动”的兴起第76-78页
        (三) 《大学杂志》与“保钓”第78-79页
        (四) 台大的“保钓运动”第79-80页
    二、陈鼓应与保钓运动的转向第80-83页
    三、“小市民心声事件”第83-91页
        (一) 《中央日报》发表“一个小市民的心声”第84-86页
        (二) 《大学杂志》对“市民心声”的回应第86-90页
        (三) “小市民心声事件”的影响第90-91页
第五章 陈鼓应与台湾的学生运动(下)第91-129页
    一、民族主义座谈会第91-96页
        (一) 海外留美华人民族热情的高涨第91-93页
        (二) 民族主义座谈会的召开第93-96页
    二、民族主义论战第96-105页
        (一) 民族主义座谈会背后的玄机第96-99页
        (二) 针锋相对的论战第99-105页
    三、陈鼓应与台大哲学系事件第105-129页
        (一) “职业学生”事件第105-113页
        (二) 台大师生抓捕、约谈事件第113-123页
        (三) 台大哲学系事件与《大学杂志》集团的分裂第123-129页
第六章 陈鼓应与台湾人权运动第129-138页
    一、台湾戒严时期的人权状况第129-132页
    二、1970年代台湾的人权救援工作第132-134页
    三、陈鼓应对台湾人权运动的参与第134-138页
第七章 陈鼓应与“党外”选举运动第138-156页
    一、台湾的“民主假期”第138-139页
    二、“党外”势力的凝聚第139-145页
        (一) “党外”势力的崛起第139-140页
        (二) “党外”选举运动的铺开第140-145页
    三、选举运动中的陈鼓应第145-156页
        (一) 陈鼓应参选的原因第145-147页
        (二) 突然降临的“延期选举”第147-156页
结语第156-167页
    一、1970年代台湾的社会运动的升级及陈鼓应的角色第156-158页
    二、1970年代台湾社会运动中的民主与民族第158-166页
    三、1970年代的社会运动与台湾社会的转型第166-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8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超有限Ⅱ1型因子中一类算子的研究
下一篇:近代景德镇瓷业与社会变迁研究(1903-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