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抗震一级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调整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主要符号第14-15页
1 绪论第15-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现状第16-2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2 各国规范对一级抗震框架“强柱弱梁”的规定第20-21页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21-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2 一级PC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计算方法与算例设计第23-35页
    2.1 一级PC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的基本调整原则第23页
    2.2 研究方法第23-28页
        2.2.1 中柱“强柱弱梁”弯矩调整弱化方案第23-25页
        2.2.2 边柱“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的计算方法第25-28页
    2.3 算例设计第28-34页
        2.3.1 算例设计基本条件第28-30页
        2.3.2 框架设计要点第30-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非线性分析准备第35-55页
    3.1 OpenSees程序简介第35页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5-45页
        3.2.1 单元及截面纤维划分第35-37页
        3.2.2 材料本构模型与参数取值第37-43页
        3.2.3 结构质量矩阵与静力荷载施加第43-45页
        3.2.4 结构阻尼矩阵确定第45页
        3.2.5 模型自振周期第45页
    3.3 地震波选取第45-51页
        3.3.1 地震波选取原则与方法第45-46页
        3.3.2 地震波选取条件与结果第46-50页
        3.3.3 OpenSees输入地震波参数确定第50-51页
    3.4 非线性分析与计算结果后处理第51-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边柱“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的计算及取值第55-69页
    4.1“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的计算结果及统计分析第55-56页
    4.2 各榀算例“强柱弱梁”弯矩增大系数的计算结果第56-61页
        4.2.1 算例YKJ1、YKJ2系数计算结果第56-59页
        4.2.2 算例YKJ3、YKJ4系数计算结果第59-61页
    4.3 上部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楼层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1-66页
        4.3.1 系数楼层分布规律分析第61-63页
        4.3.2 系数影响因素分析第63-65页
        4.3.3 影响因素总结第65-66页
    4.4 一级PC框架结构边柱“强柱弱梁”调整系数的建议取值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非线性反应结果与评价第69-113页
    5.1 非线性分析对象、结果说明第69-71页
        5.1.1 非线性分析对象第69页
        5.1.2 非线性分析结果的评判准则第69-71页
        5.1.3 非线性分析结果的统计说明第71页
    5.2 8 度(0.2g)区YKJ1的罕遇地震反应第71-80页
        5.2.1 各层侧移、层间位移角第71-73页
        5.2.2 基底剪力与底层侧移第73-75页
        5.2.3 杆端出铰率、塑性铰分布、杆端最大转角与转角延性需求第75-79页
        5.2.4 杆端截面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79-80页
    5.3 8 度(0.2g)区YKJ2的罕遇地震反应第80-89页
        5.3.1 各层侧移、层间位移角第80-82页
        5.3.2 基底剪力与底层侧移第82-84页
        5.3.3 杆端出铰率、塑性铰分布、杆端最大转角与转角延性需求第84-88页
        5.3.4 杆端截面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88-89页
    5.4 8 度(0.2g)区YKJ3的罕遇地震反应第89-97页
        5.4.1 各层侧移、层间位移角第89-90页
        5.4.2 基底剪力与底层侧移第90-92页
        5.4.3 杆端出铰率、塑性铰分布、杆端最大转角与转角延性需求第92-95页
        5.4.4 杆端截面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95-97页
    5.5 8 度(0.2g)区YKJ4的罕遇地震反应第97-106页
        5.5.1 各层侧移、层间位移角第97-99页
        5.5.2 基底剪力与底层侧移第99-100页
        5.5.3 杆端出铰率、塑性铰分布、杆端最大转角与转角延性需求第100-104页
        5.5.4 杆端截面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104-106页
    5.6 一级PC框架边柱“强柱弱梁”调整系数取值的评价第106页
    5.7 罕遇地震下YKJ1 ~YKJ4非线性结果评价第106-107页
    5.8 极罕遇地震下YKJ4的非线性分析结果第107-113页
        5.8.1 顶点位移、各层侧移、层间位移角第107-108页
        5.8.2 基底剪力与底层侧移第108-109页
        5.8.3 杆端出铰率、塑性铰分布、杆端最大转角与转角延性需求第109-111页
        5.8.4 杆端截面弯矩-转角滞回曲线第111-112页
        5.8.5 极罕遇地震下YKJ4非线性结果评价第112-113页
6 结论和展望第113-115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113-114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附录第121-131页
    附录A:YKJ1 ~YKJ4构件截面配筋表第121-124页
        A.1 各算例预应力梁配筋第121页
        A.2 各算例框架柱配筋第121-124页
    附录B:YKJ1 ~YKJ4边柱柱端弯矩增大系数计算结果第124-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洲大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站域整合演进现象与策略--以中日新韩典型城市为例
下一篇:毛细管网辐射供冷与独立新风复合系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