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我国现阶段对住宅的需求 | 第10-11页 |
1.1.2 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优势 | 第11-12页 |
1.1.3 发展、推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基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3-24页 |
1.2.1 国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1.2.2 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1.3 我国现有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5-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新型墙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的设计 | 第28-48页 |
2.1 新型墙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 | 第28-30页 |
2.1.1 体系由来 | 第28页 |
2.1.2 体系简介 | 第28-30页 |
2.2 试算工程建筑功能 | 第30-31页 |
2.3 新型墙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设计 | 第31-42页 |
2.3.1 结构体系(结构平面布置、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5页 |
2.3.2 围护结构 | 第35-37页 |
2.3.3 插入式梁柱连接节点 | 第37-38页 |
2.3.4 拼接处缝隙建筑构造处理 | 第38-40页 |
2.3.5 配套装配式构件(装配式楼梯、集成卫浴) | 第40-42页 |
2.4 结构变形、自振特性以及经济性分析 | 第42-45页 |
2.5 应用工程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新型墙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一榀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48-68页 |
3.1 概述 | 第48页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3.2.1 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48-49页 |
3.2.2 单元类型选取 | 第49-50页 |
3.3 单榀单跨两层模型分析 | 第50-59页 |
3.3.1 模型简介 | 第50-51页 |
3.3.2 边界条件 | 第51页 |
3.3.3 加载方案 | 第51-52页 |
3.3.4 模型计算 | 第52页 |
3.3.5 设计荷载计算分析结果 | 第52-56页 |
3.3.6 极限荷载计算分析结果 | 第56-59页 |
3.4 单榀单跨六层模型分析 | 第59-67页 |
3.4.1 模型简介 | 第59-60页 |
3.4.2 边界条件 | 第60-61页 |
3.4.3 加载方案 | 第61-62页 |
3.4.4 破坏准则 | 第62页 |
3.4.5 循环荷载分析结果 | 第62-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新型墙板装配式钢结构体系插入式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68-78页 |
4.1 概述 | 第68页 |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8页 |
4.3 新型插入式梁柱连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68-77页 |
4.3.1 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 | 第68-69页 |
4.3.2 单元的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69-71页 |
4.3.3 分析步骤 | 第71-72页 |
4.3.4 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