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英美两国与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比较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关于空气质量评估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关于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技术路线与问卷设计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公众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1 公众满意度理论的提出 | 第20页 |
2.2 满意度指数与满意率指数的设定 | 第20-22页 |
3 基于公众需求的开封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评估 | 第22-50页 |
3.1 开封市自然环境状况 | 第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1.2 气候特征 | 第22页 |
3.1.3 土地利用类型及方式 | 第22页 |
3.2 开封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3.3 影响开封市空气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3.3.1 污染物排放情况 | 第23-25页 |
3.3.2 影响开封市空气质量的其他社会因素 | 第25-26页 |
3.4 问卷抽样方案的设定 | 第26-29页 |
3.4.1 问卷发放地点的确定 | 第26页 |
3.4.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6-27页 |
3.4.3 抽样方法的选取 | 第27页 |
3.4.4 抽样结果的统计 | 第27-28页 |
3.4.5 问卷的维度设计 | 第28-29页 |
3.5 问卷调查分析 | 第29-44页 |
3.5.1 开封市空气质量总体满意度分析 | 第29-30页 |
3.5.2 分区满意度值比较 | 第30-32页 |
3.5.3 不同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 第32-37页 |
3.5.4 公众“满意率”指标分析 | 第37-44页 |
3.6 结合被调查者背景的差异性分析 | 第44-47页 |
3.6.1 满意度值在性别差异上的表现 | 第44-45页 |
3.6.2 满意度值在教育水平差异上的体现 | 第45页 |
3.6.3 满意度值在职业差异上的体现 | 第45-46页 |
3.6.4 满意度值在年龄差异上的体现 | 第46-47页 |
3.6.5 满意度值在收入差异上的体现 | 第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4 开封市空气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 第50-66页 |
4.1 开封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分析 | 第50-52页 |
4.2 开封市PM2.5 与PM10日均值浓度分析 | 第52-53页 |
4.3 开封市PM2.5 与PM10日均值浓度超标率分析 | 第53-54页 |
4.4 环境空气监测点概况 | 第54-57页 |
4.4.1 开封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布设 | 第54-55页 |
4.4.2 2013-2016 年不同监测点的缺失值率统计分析 | 第55-57页 |
4.5 开封市不同区位污染物年均值变化情况 | 第57-59页 |
4.6 监测点年际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 | 第59-61页 |
4.7 从开封市监测点分析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 | 第61-6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结论 | 第66-70页 |
5.1 调查问卷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66-68页 |
5.1.1 城市空气质量满意度调查 | 第66页 |
5.1.2 污染源控制满意度调查 | 第66-67页 |
5.1.3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 第67-68页 |
5.2 开封市监测点分析总结 | 第68页 |
5.3 问卷调查结果和监测点数据及环境年报和公报的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6 政策建议 | 第70-72页 |
6.1 将时间、空间、人口暴露程度等内容纳入到城市空气质量评估中 | 第70页 |
6.2 将满意度评估结果作为环境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 | 第70页 |
6.3 将“公众空气质量满意度”作为评估政府空气质量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 第70-72页 |
7 创新之处及不足与展望 | 第72-74页 |
7.1 创新之处 | 第72-73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