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生物酶与纳米功能材料的信号放大新策略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2页
    1.1 分析检测的研究背景第13-20页
        1.1.1 疾病诊断分析检测第13-17页
        1.1.2 食品安全分析检测第17-20页
    1.2 信号放大技术第20-23页
        1.2.1 分析检测中的信号放大技术第20-21页
        1.2.2 信号放大方式第21-23页
    1.3 基于生物酶与纳米功能材料的信号放大技术在医学诊断及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第23-29页
        1.3.1 基于生物酶的放大技术第23-27页
        1.3.2 基于纳米功能材料的放大技术第27-29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第29-32页
第2章 酶标抗体信号放大用于VEGFR2免疫分析第32-48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实验部分第33-36页
        2.2.1 试剂和材料第33-34页
        2.2.2 仪器第34页
        2.2.3 壳聚糖-RGO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第34页
        2.2.4 电化学VEGFR2免疫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第34页
        2.2.5 电化学测量过程第34-35页
        2.2.6 细胞培育和测试样品制备第35页
        2.2.7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VEGFR2的操作步骤第35页
        2.2.8 VEGFR2及其抑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第35-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7页
        2.3.1 壳聚糖-RGO复合物的表征第36-37页
        2.3.2 生物传感器的表征第37-39页
        2.3.3 条件优化第39-42页
        2.3.4 VEGFR2的检测第42-43页
        2.3.5 实验的特异性、重现性、稳定性第43-44页
        2.3.6 实际样品检测第44-47页
    2.4 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磷钼酸探针信号放大用于生物标志物分析第48-60页
    3.1 引言第48-50页
    3.2 实验部分第50-51页
        3.2.1 试剂与材料第50页
        3.2.2 仪器第50页
        3.2.3 生物传感器的修饰过程第50-51页
        3.2.4 测量步骤第5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3.3.1 电极上修饰材料的表征第51-53页
        3.3.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的表征第53-54页
        3.3.3 条件优化第54-55页
        3.3.4 基于磷钼酸的免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研究第55-58页
        3.3.5 凝血酶的实样检测第58-59页
    3.4 小结第59-60页
第4章 传感单元聚集信号放大用于Hg~(2+)检测第60-74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3页
        4.2.1 试剂和材料第61页
        4.2.2 仪器和测试过程第61-62页
        4.2.3 Ag-T纳米探针的合成第62页
        4.2.4 基于Ag-T纳米探针的电化学Hg~(2+)传感器构建过程第62-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73页
        4.3.1 Ag-T纳米探针的表征第63-64页
        4.3.2 基于Ag-T纳米探针构建的比色Hg~(2+)传感器性能研究第64-67页
        4.3.3 基于Ag-T纳米探针构建的增强型电化学Hg~(2+)传感器性能研究第67-73页
    4.4 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荧光分子富集的蛋白颗粒信号放大用于miRNA灵敏检测第74-84页
    5.1 引言第74-75页
    5.2 实验部分第75-78页
        5.2.1 试剂和材料第75-76页
        5.2.2 仪器第76页
        5.2.3 金纳米颗粒包裹的磁珠(Au-MB)的制备第76-77页
        5.2.4 制备抗miRNA-21偶联的Au-MB (anti-miRNA-Au-MB/A21AM)第77页
        5.2.5 p19蛋白偶联的装载DTDI荧光分子的白蛋白纳米颗粒(p19-DTDI-AlbNPs)的制备第77页
        5.2.6 荧光测试第77页
        5.2.7 细胞培养与总RNA抽提第77-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83页
        5.3.1 磁珠修饰过程的表征第78页
        5.3.2 装载DTDI的白蛋白纳米颗粒(DTDI-Alb NPs)及其表面偶联p19蛋白的表征第78-80页
        5.3.3 检测可行性及检测条件的优化第80-81页
        5.3.4 传感性能第81页
        5.3.5 干扰研究第81-82页
        5.3.6 磁性传感体系的实样检测第82-83页
    5.4 小结第83-84页
第6章 “三合一”复合纳米花信号放大用于E.coli超灵敏检测第84-94页
    6.1 引言第84-85页
    6.2 实验部分第85-87页
        6.2.1 试剂和材料第85-86页
        6.2.2 大肠杆菌O157:H7样品的培养及制备第86页
        6.2.3 抗体-酶-无机纳米花的制备第86页
        6.2.4 使用基于三合一纳米花的双抗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大肠杆菌O157 :H7第86-87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87-93页
        6.3.1 三合一纳米花的表征第87-88页
        6.3.2 三合一纳米花基ELISA检测条件的优化第88-89页
        6.3.3 三合一纳米花基ELISA对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性能研究第89-93页
    6.4 小结第93-94页
第7章 结论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2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喷雾干燥法制备富氮、富氧型微纳米燃烧催化剂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红外光谱法研究气溶胶的吸湿、传质和成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