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缘起第10-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关于师资博士后制度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内师资博士后制度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研究综述述评第16页
    1.3 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1 师资博士后第16-17页
        1.3.2 师资博士后制度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对象与访谈样本选取第19-20页
第2章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及理论基础第20-33页
    2.1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的建立第20-29页
        2.1.1 燕山大学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第20-21页
        2.1.2 燕山大学博士后分类第21页
        2.1.3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建立的背景第21-22页
        2.1.4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建立的目的第22-23页
        2.1.5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建立的可行条件第23-29页
    2.2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第29-33页
        2.2.1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论第29-30页
        2.2.2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第30-33页
第3章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第33-43页
    3.1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内涵第33页
    3.2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过程第33页
    3.3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模式第33-40页
        3.3.1 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模式第34-39页
        3.3.2 无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模式第39-40页
    3.4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特点第40-43页
        3.4.1 流动性第41页
        3.4.2 竞争性第41页
        3.4.3 开放性第41-42页
        3.4.4 双重性第42页
        3.4.5 学术性第42页
        3.4.6 全职性第42-43页
第4章 燕山大学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成效及问题分析第43-55页
    4.1 实践成效第43-49页
        4.1.1 管理者对制度实践成效的认识第43-46页
        4.1.2 本校博士毕业师资博士后对制度实施效果的认识第46-47页
        4.1.3 非本校博士毕业师资博士后对制度实施效果的认识第47-49页
    4.2 存在的问题第49-55页
        4.2.1 学校外部环境的制约第49-50页
        4.2.2 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第50-55页
第5章 燕山大学完善师资博士后政策的建议第55-62页
    5.1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第55-56页
        5.1.1 出台正式文件,树立师资博士后制度权威第55页
        5.1.2 给高校编制松绑,解放其缓解编制紧张的角色第55-56页
    5.2 优化“内部环境”第56-62页
        5.2.1 加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提供制度实施的广阔平台第56页
        5.2.2 健全考核机制,综合评价第56-58页
        5.2.3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实施多样化的培养方式第58-59页
        5.2.4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第59-60页
        5.2.5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人文关怀第60-61页
        5.2.6 扩大招收范围,优化学缘结构第61-62页
第6章 结论第62-64页
    6.1 研究总结第62-63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附录第67-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Mn掺杂ZnO稀磁半导体特性研究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保定市幼儿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