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附录:论文中使用的缩略词 | 第7-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1.1 DNA自组装反应 | 第11-18页 |
1.1.1 HCR自组装反应 | 第12-14页 |
1.1.2 CHA自组装反应 | 第14-17页 |
1.1.3 EHA自组装反应 | 第17-18页 |
1.2 荧光检测核酸技术 | 第18-32页 |
1.2.1 FRET技术 | 第18-26页 |
1.2.2 Pyrene分子荧光探针检测技术 | 第26-32页 |
1.3 纳米金比色技术 | 第32-36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2 FRET法结合发卡DNA自组装反应检测核酸 | 第39-53页 |
2.1 前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2.2.2 发卡DNA的变性复性 | 第41-42页 |
2.2.3 芘分子法检测单链DNA的验证 | 第42页 |
2.2.4 芘分子法对DNA单链的线性检测 | 第42页 |
2.2.5 FRET法检测单链DNA的验证 | 第42页 |
2.2.6 FRET法对DNA单链的有效性检测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2页 |
2.3.1 FRET法结合指数式自组装方法的提出 | 第43-46页 |
2.3.2 FRET结合EHA反应的原理 | 第46-52页 |
2.4 小结 | 第52-53页 |
3 有机小分子对发卡DNA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研究 | 第53-67页 |
3.1 前言 | 第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3.2.2 发卡DNA的变性复性 | 第54页 |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制备 | 第54页 |
3.2.4 PEG 200 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5 甜菜碱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6 DMSO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7 CTAB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8 甲酰胺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9 DTT对线性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页 |
3.2.10 PEG 200 对指数式自组装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3.3.0 有机小分子对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56-57页 |
3.3.1 PEG 200 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57-59页 |
3.3.2 甜菜碱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59-60页 |
3.3.3 DMSO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60-61页 |
3.3.4 CTAB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61-62页 |
3.3.5 甲酰胺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62-63页 |
3.3.6 DTT对线性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63-64页 |
3.3.7 PEG 200 对指数式自组装反应影响的结果 | 第64-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4 纳米金一步比色法检测核酸的研究 | 第67-79页 |
4.1 前言 | 第67-6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8-69页 |
4.2.2 溶液的配制 | 第69页 |
4.2.3 cross linker型纳米金比色 | 第69-70页 |
4.2.4 Y字型纳米金比色 | 第70-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4.3.1 cross linker型引起的纳米金聚沉结果 | 第72-74页 |
4.3.2 Y字型引起的纳米金聚沉结果 | 第74-75页 |
4.3.3 PCR中加纳米金的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4.3.4 LAMP中加纳米金的实验结果 | 第76-77页 |
4.4 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