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一、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二、活细胞和死细胞的生物吸附研究 | 第17-18页 |
三、微生物吸附法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二、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耐低温抗铅细菌的筛选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23-26页 |
一、土壤来源 | 第23-24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三、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一、漠河湿地土壤中耐低温抗铅细菌的筛选 | 第26页 |
二、分离菌株的鉴定 | 第26-28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一、耐低温抗铅细菌的筛选结果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低温条件下Pseudomonas sp. I3对溶液中Pb~(2+)的吸附特性及相关机制研究 | 第31-5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1-32页 |
一、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二、主要材料及试剂 | 第32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一、抗铅细菌I3对多种重金属抗性水平检测 | 第32-33页 |
二、菌体制备 | 第33页 |
三、酸消解实验 | 第33页 |
四、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33-34页 |
五、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页 |
六、活、死菌体对Pb~(2+)的吸附实验 | 第34页 |
七、等温吸附模型 | 第34-35页 |
八、吸附动力学 | 第35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8页 |
一、Pseudomonas sp. I3对多种重金属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二、Pb~(2+)在Pseudomonas sp. I3和E. coli DH5α 上的分布 | 第36-37页 |
三、透射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TEM-EDS) | 第37-39页 |
四、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9-40页 |
五、pH对活、死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40-42页 |
六、温度对活、死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42页 |
七、菌体量对活、死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八、重金属初始浓度对活、死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43-44页 |
九、反应时间对活、死菌吸附Pb~(2+)的影响 | 第44-45页 |
十、等温吸附模型 | 第45-47页 |
十一、吸附动力学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K_2SO_4修饰的Pseudomonas sp. I3对Pb~(2+)的吸附能力及其吸附特性研究 | 第51-6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1-52页 |
一、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二、实验试剂 | 第52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一、筛选可提高Pseudomonas sp. I3吸附Pb~(2+)能力的盐试剂 | 第52-53页 |
二、菌体的表征 | 第53页 |
三、菌体吸附Pb~(2+)实验 | 第53-54页 |
四、菌体再生实验 | 第54页 |
五、实际含铅废水吸附实验 | 第54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一、筛选有效盐试剂 | 第54-56页 |
二、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SEM-EDS) | 第56-59页 |
三、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9-60页 |
四、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60-62页 |
五、环境因素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 | 第62-66页 |
六、吸附-解吸附实验 | 第66-67页 |
七、KSI3-30 处理实际含铅废水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9-71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9-70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