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分布式电源的改进功率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微电网基本概念 | 第11-20页 |
1.2.1 微电网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2 微电网的结构及分类 | 第12-14页 |
1.2.3 微电网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1.2.4 微电网的运行特性 | 第15-16页 |
1.2.5 微电网的控制概述 | 第16-20页 |
1.3 分布式发电的功率控制策略 | 第20-26页 |
1.3.1 PQ控制 | 第20-21页 |
1.3.2 V/f控制 | 第21-22页 |
1.3.3 下垂控制模式 | 第22-24页 |
1.3.4 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模式 | 第24-26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微电网的动态及静态特性分析 | 第28-46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基于小信号模型的微电网动态特性分析 | 第29-38页 |
2.2.1 小信号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2.2 微电网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 第30-38页 |
2.3 微电网静态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2.3.1 DG输出功率特性分析 | 第39-40页 |
2.3.2 DG并联环流功率分析 | 第40页 |
2.4 仿真验证 | 第40-45页 |
2.4.1 微电网动态仿真 | 第40-44页 |
2.4.2 微电网静态功率特性分析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针对无功功率均分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 | 第46-72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下垂控制分析 | 第47-52页 |
3.2.1 有功功率下垂控制 | 第47-49页 |
3.2.2 无功功率下垂控制 | 第49-50页 |
3.2.3 改进下垂控制思路 | 第50-52页 |
3.3 线路观测设计 | 第52-57页 |
3.3.1 被动式线路观测器设计 | 第53-56页 |
3.3.2 主动式线路观测器设计 | 第56-57页 |
3.4 改进下垂执行流程 | 第57-58页 |
3.5 仿真验证 | 第58-71页 |
3.5.1 线路观测结果验证 | 第58-65页 |
3.5.2 改进下垂控制验证 | 第65-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考虑网络拓扑影响的微电网改进下垂控制 | 第72-89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考虑网络结构影响的微电网功率均分问题 | 第73-75页 |
4.3 基于一致性的改进下垂控制 | 第75-77页 |
4.3.1 图论概念 | 第75-76页 |
4.3.2 一致性控制协议 | 第76页 |
4.3.3 改进一致性下垂控制 | 第76-77页 |
4.4 虚拟下垂控制 | 第77-80页 |
4.5 仿真验证 | 第80-88页 |
4.5.1 改进一致性下垂控制验证 | 第80-85页 |
4.5.2 虚拟下垂控制策略验证 | 第85-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基于小信号模型的下垂控制动态特性改进 | 第89-99页 |
5.1 引言 | 第89页 |
5.2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改进下垂控制策略 | 第89-95页 |
5.2.1 传统基于线路阻抗角的下垂控制策略 | 第90-91页 |
5.2.2 下垂控制策略参数优化原理 | 第91-95页 |
5.3 仿真验证 | 第95-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虚拟同步发电机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 第99-120页 |
6.1 引言 | 第99-100页 |
6.2 虚拟同步发电机实现原理及控制框图 | 第100-107页 |
6.2.1 有功功率-频率控制 | 第101-102页 |
6.2.2 无功功率-电压控制 | 第102-103页 |
6.2.3 虚拟同步发电机并离网过程 | 第103页 |
6.2.4 并网模式虚拟同步发电机小信号模型 | 第103-104页 |
6.2.5 DG系统模型特性分析 | 第104-107页 |
6.3 基于在线识别的虚拟同步发电机改进策略 | 第107-110页 |
6.3.1 针对控制回路动态特性的改进 | 第107-108页 |
6.3.2 针对功率耦合的改进 | 第108-110页 |
6.4 仿真验证 | 第110-119页 |
6.4.1 自适应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策略验证 | 第110-116页 |
6.4.2 虚拟同步发电机解耦控制验证算例 | 第116-119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20-123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20-121页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