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5-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我国氨氮污水排放现状 | 第15页 |
1.1.2 水体中氨氮超标的危害 | 第15-17页 |
1.2 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污染水体生物膜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1.3.1 生物膜形成过程及组成成分 | 第18-20页 |
1.3.2 生物膜修复技术 | 第20-21页 |
1.3.3 挂膜方式 | 第21-22页 |
1.3.4 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3.5 生物膜修复技术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1.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及其在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现状 | 第26-28页 |
1.4.1 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 | 第26页 |
1.4.2 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的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1.4.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的筛选及应用 | 第27-28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3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2 凉水河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3-6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41页 |
2.1.1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3-35页 |
2.1.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第35-37页 |
2.1.3 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37-39页 |
2.1.4 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9页 |
2.1.5 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2.1.6 好氧反硝化性能验证实验 | 第40-41页 |
2.1.7 异养硝化性能验证实验 | 第41页 |
2.1.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8页 |
2.2.1 凉水河中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 第41-52页 |
2.2.2 上覆水体、生物膜及底泥中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解析 | 第52-55页 |
2.2.3 筛选细菌的好氧反硝化能力 | 第55-56页 |
2.2.4 筛选细菌的异养硝化能力 | 第56-58页 |
2.3 讨论 | 第58-60页 |
2.3.1 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特点 | 第58-59页 |
2.3.2 不同生境中可培养好氧反硝化细菌的分布特点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株Pseudomonas stutzeri W12的性能研究 | 第61-7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61页 |
3.1.2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1-62页 |
3.1.3 菌落形态鉴定 | 第62页 |
3.1.4 好氧反硝化功能基因扩增 | 第62-64页 |
3.1.5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异养硝化能力检测 | 第64页 |
3.1.6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好氧反硝化能力检测 | 第64-65页 |
3.1.7 结晶紫染色实验 | 第6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3.2.1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的菌落形态 | 第66页 |
3.2.2 好氧反硝化功能基因鉴定结果 | 第66-67页 |
3.2.3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对氨氮的去除能力 | 第67页 |
3.2.4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对硝态氮的去除能力 | 第67-68页 |
3.2.5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生物膜形成实验 | 第68-70页 |
3.3 讨论 | 第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生物膜技术在氨氮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第71-8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4.1.1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71页 |
4.1.2 生物膜反应器模拟装置-Setup1 | 第71-74页 |
4.1.3 样品采集及水质测定 | 第74页 |
4.1.4 总D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4.1.5 T-RFLP分析 | 第75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4页 |
4.2.1 生物膜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率 | 第76-77页 |
4.2.2 生物膜反应器中微生物T-RFLP图谱分析 | 第77-78页 |
4.2.3 不同C/N条件下微生物 α 多样性分析 | 第78-79页 |
4.2.4 C/N对水体中浮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79-82页 |
4.2.5 C/N对生物膜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 讨论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Pseudomonas stutzeri W12在生物膜技术修复氨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研究 | 第87-13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7-90页 |
5.1.1 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87页 |
5.1.2 生物膜反应器模拟装置-Setup2 | 第87-89页 |
5.1.3 样品采集及水质测定 | 第89页 |
5.1.4 总DNA的提取 | 第89页 |
5.1.5 T-RFLP技术分析生物膜反应器中细菌群落结构 | 第89页 |
5.1.6 细菌 16S rRNA基因V3-V4区PCR扩增及测序 | 第89页 |
5.1.7 数据质控及OTU聚类 | 第89-90页 |
5.1.8 稀释曲线及多样性分析 | 第9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90-126页 |
5.2.1 反应器模拟装置的启动及所固定菌体的演替情况 | 第90-95页 |
5.2.2 不同C/N对反应器模拟装置Setup2的影响 | 第95-107页 |
5.2.3 不同DO对反应器模拟装置Setup2的影响 | 第107-114页 |
5.2.4 不同HRT对反应器模拟装置Setup2的影响 | 第114-126页 |
5.3 讨论 | 第126-130页 |
5.3.1 生物膜反应器中的关键微生物 | 第126-127页 |
5.3.2 C/N对生物膜反应器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5.3.3 DO对生物膜反应器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5.3.4 HRT对生物膜反应器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6.1 结论 | 第131-132页 |
6.2 创新点 | 第132页 |
6.3 工作展望 | 第132-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1页 |
附录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作者简介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