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活化与古村落再生模式探析--以台湾地区与鲁中地区古村落改造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四、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五、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历史建筑活化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对历史建筑保存活化的阐述 | 第19-26页 |
一、国内外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的发展过程 | 第19-23页 |
二、我国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的现存问题 | 第23页 |
三、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意义 | 第23-25页 |
四、历史建筑再利用的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古村落理论的阐述 | 第26-30页 |
一、村落的形成因素 | 第26-27页 |
二、中国村落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三、中国古村落发展的现状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对社区营造理论的阐述 | 第30-33页 |
一、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方法 | 第30-32页 |
二、社区营造的基本目标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历史建筑活化模式及其对古村落的启示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基于功能基础的建筑活化 | 第34-40页 |
一、历史建筑的分类 | 第34-37页 |
二、历史建筑的活化模式 | 第37-39页 |
三、历史建筑活化的目标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历史建筑再利用与社区营造 | 第40-41页 |
一、历史建筑与社区的关系 | 第40页 |
二、村落聚居空间的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基于社区营造的古村落再生 | 第41-43页 |
一、社区营造与村落 | 第41页 |
二、社区营造对古村落再生的启示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台湾地区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 | 第44-62页 |
第一节 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 | 第44-46页 |
一、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 | 第44页 |
二、社区营造的案例分析-台湾宜兰县员山乡内城社区 | 第44-46页 |
第二节 点状式—台北北投温泉博物馆的调研 | 第46-54页 |
一、北投温泉博物馆的历史背景 | 第47-50页 |
二、现状及活化后的空间演变 | 第50-53页 |
三、历史建筑活化后的社区发展 | 第53-54页 |
第三节 线状式—新北市深坑乡的调研 | 第54-61页 |
一、深坑乡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二、针对深坑历史建筑的分析 | 第57-59页 |
三、延续价值——深坑乡社区的再生模式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对南文字村再生设计的思考 | 第62-83页 |
第一节 南文字村的概况 | 第62-64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62页 |
二、自然环境与特色产业 | 第62-63页 |
三、历史沿革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南文字村实地调研分析 | 第64-71页 |
一、历史建筑现状 | 第64-67页 |
二、人口结构调查分析 | 第67页 |
三、居住环境现状分析 | 第67-71页 |
第三节 村落整体空间的再生 | 第71-75页 |
一、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 | 第71页 |
二、外部空间的再生 | 第71-73页 |
三、基于人文氛围的社区营造 | 第73-75页 |
第四节 村落建筑内部空间的再生——张家大院 | 第75-82页 |
一、建筑肌理的异同 | 第75-77页 |
二、张家大院的“更新·再生”设计 | 第77-78页 |
三、院落空间更新再利用的模式 | 第78-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作品)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