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叶轮的结构光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计算机视觉技术与叶轮测量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基于结构光的计算机视觉特点及分类 | 第14-15页 |
1.2.2 基于结构光的摄像机标定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基于结构光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4 叶轮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点云数据处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1-24页 |
第2章 基于结构光的叶轮三维测量技术 | 第24-36页 |
2.1 双目光栅三维测量模型 | 第24-25页 |
2.2 相位测量技术 | 第25-27页 |
2.2.1 相位测量轮廓术 | 第25-26页 |
2.2.2 相移法原理 | 第26-27页 |
2.3 相位展开技术 | 第27-30页 |
2.3.1 空间相位展开理论 | 第27-28页 |
2.3.2 时间相位展开理论 | 第28-30页 |
2.4 摄像机和系统的标定 | 第30-35页 |
2.4.1 摄像机的标定 | 第30-34页 |
2.4.2 投影仪的标定 | 第34-35页 |
2.4.3 系统的标定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叶轮模型的加工及其光栅测量 | 第36-48页 |
3.1 离心泵叶轮的加工 | 第36-42页 |
3.1.1 机床刀具的选择 | 第36-37页 |
3.1.2 工序及参数的设定 | 第37-39页 |
3.1.3 加工实验 | 第39-42页 |
3.2 离心泵叶轮的双目光栅测量实验 | 第42-46页 |
3.2.1 结构光双目光栅测量平台的搭建 | 第42-45页 |
3.2.2 离心泵叶轮三维点云数据的获取 | 第45-46页 |
3.3 离心泵叶轮的点云数据预处理 | 第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离心泵叶轮三维点云数据的处理 | 第48-62页 |
4.1 叶轮离散点云的拼接 | 第48-50页 |
4.1.1 离散点云数据的粗拼接 | 第48页 |
4.1.2 基于ICP算法的点云精拼接 | 第48-50页 |
4.2 叶轮点云数据的孔洞填充与精简 | 第50-55页 |
4.2.1 点云数据的孔洞填充 | 第50-51页 |
4.2.2 基于三角网格的点云精简 | 第51-55页 |
4.3 基于NURBS的曲面重构 | 第55-60页 |
4.3.1 NURBS曲面理论 | 第55-57页 |
4.3.2 NURBS曲面拟合过程 | 第57-58页 |
4.3.3 叶轮NURBS曲面重构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叶轮模型数据的存储和精度分析 | 第62-72页 |
5.1 叶轮模型的数据保存 | 第62-66页 |
5.1.1 IGS数据格式 | 第62页 |
5.1.2 OBJ文件格式简介 | 第62-63页 |
5.1.3 离心泵叶轮的STL格式存储 | 第63-66页 |
5.2 离心泵叶轮模型误差分析和精度对比 | 第66-71页 |
5.2.1 误差来源分析 | 第67-68页 |
5.2.2 叶轮模型的三维比较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3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73-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