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1-1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1.4.3 课堂观察法 | 第12页 |
1.4.4 个案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2.1.1 提问 | 第13页 |
2.1.2 课堂提问 | 第13页 |
2.1.3 有效课堂提问 | 第13页 |
2.1.4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 | 第13-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第14页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16页 |
第3章 高中学测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6-35页 |
3.1 高中学测班生物课堂提问现状问卷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16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16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16页 |
3.2 调查过程 | 第16页 |
3.2.1 问卷的编制 | 第16页 |
3.2.2 问卷的收发 | 第16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16-35页 |
3.3.1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第16-19页 |
3.3.2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第19-35页 |
第4章 高中生物学测班课堂有效性提问课例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4.1 课堂观察的目的 | 第35页 |
4.2 观察课来源说明 | 第35页 |
4.3 课堂实例 | 第35-37页 |
4.4 调查和测试 | 第37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4.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37-39页 |
4.5.2 课后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5章 高中学测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启发和建议 | 第41-47页 |
5.1 设计方面 | 第41-43页 |
5.1.1 目的明确 | 第41页 |
5.1.2 难度适中 | 第41-42页 |
5.1.3 联系生活 | 第42页 |
5.1.4 描述准确 | 第42页 |
5.1.5 循序渐进 | 第42-43页 |
5.2 实施方面 | 第43-47页 |
5.2.1 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 | 第43页 |
5.2.2 准确把握提问点 | 第43-44页 |
5.2.3 适当的提问等待 | 第44页 |
5.2.4 叫答的策略 | 第44-45页 |
5.2.5 及时地反馈评价 | 第45-46页 |
5.2.6 课后反思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7-48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47页 |
6.2 研究中的反思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