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内容框架及创新之处 | 第13-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4-16页 |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政府财政信息 | 第17页 |
2.1.2 政府财政信息披露 | 第17-18页 |
2.1.3 财政透明度的内涵 | 第18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2.2.1 委托责任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2.3 民主理财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从供需角度分析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的财政透明度 | 第22-28页 |
3.1 我国省级政府财政信息披露供求分析 | 第22-26页 |
3.1.1 我国省级政府财政信息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3.1.2 我国省级财政信息公开供给分析 | 第23-24页 |
3.1.3 我国省级政府财政信息供求均衡分析 | 第24-26页 |
3.2 影响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供求均衡的因素 | 第26-28页 |
3.2.1 环境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3.2.2 成本收益分析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省级政府财政信息披露情况 | 第28-36页 |
4.1 我国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总体分析 | 第28-33页 |
4.2 我国地方政府的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历史沿革及现状 | 第33-36页 |
4.2.1 财政信息披露历史发展 | 第33-34页 |
4.2.2 财政信息披露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江苏省政府地方财政信息的财政透明度披露的案例分析 | 第36-49页 |
5.1 江苏省政府财政信息披露情况及财政透明度分析 | 第36-38页 |
5.2 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方式单一的成因分析 | 第38-40页 |
5.2.1 从供给角度分析 | 第39-40页 |
5.2.2 从需求角度分析 | 第40页 |
5.3 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的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5.3.1 从供给角度分析 | 第40-42页 |
5.3.2 从需求角度分析 | 第42-43页 |
5.4 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的成因分析 | 第43-46页 |
5.4.1 从供给角度分析 | 第43-45页 |
5.4.2 从需求角度分析 | 第45-46页 |
5.5 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缺乏精确度的成因分析 | 第46-49页 |
5.5.1 从供给角度分析 | 第46-47页 |
5.5.2 从需求角度分析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 第49-56页 |
6.1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框架促使透明度供求均衡 | 第49-50页 |
6.1.1 从环境因素完善 | 第49-50页 |
6.1.2 从成本收益因素完善 | 第50页 |
6.2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透明度促使供求均衡 | 第50-51页 |
6.2.1 从环境因素完善 | 第50-51页 |
6.2.2 从成本收益因素完善 | 第51页 |
6.3 完善财政信息披露制度促使透明度供求均衡 | 第51-53页 |
6.3.1 从环境因素完善 | 第51-52页 |
6.3.2 从成本收益因素完善 | 第52-53页 |
6.4 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透明度供求均衡 | 第53-56页 |
6.4.1 从环境因素完善 | 第53-54页 |
6.4.2 从成本收益因素完善 | 第54-5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56-58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