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论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6页
2 P2P网络借贷的基本概述第16-28页
    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第16-17页
    2.2 P2P网络借贷的起源及兴起原因第17-20页
    2.3 P2P网络借贷的作用及特点第20-23页
    2.4 我国主要的P2P网络借贷模式第23-28页
        2.4.1 纯中介平台模式第23-24页
        2.4.2 担保平台模式第24-25页
        2.4.3 债权转让平台模式第25-28页
3 P2P网络借贷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第28-32页
    3.1 借款合同关系第28-29页
    3.2 居间合同关系第29-30页
    3.3 委托合同关系第30页
    3.4 担保法律关系第30-31页
    3.5 债权转让关系第31-32页
4 P2P网络借贷中的法律风险分析第32-43页
    4.1 P2P网络借贷的民事法律风险第32-37页
        4.1.1 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第32页
        4.1.2 发生高利贷的风险第32-33页
        4.1.3 合同效力待定或者无效的风险第33-35页
        4.1.4 违约风险第35-36页
        4.1.5 非法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风险第36-37页
    4.2 P2P网络借贷的行政法律风险第37-39页
    4.3 P2P网络借贷的刑事法律风险第39-43页
        4.3.1 涉嫌洗钱罪的法律风险第39-40页
        4.3.2 涉嫌集资诈骗罪的法律风险第40-41页
        4.3.3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风险第41-43页
5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第43-52页
    5.1 欧美国家关于P2P网络借贷监管的现状第43-48页
        5.1.1 英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第43-46页
        5.1.2 美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现状第46-48页
    5.2 我国有关P2P网络借贷的监管现状第48-52页
6 规范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建议和措施第52-62页
    6.1 国家政府加强相关建设第52-58页
        6.1.1 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效力第52-53页
        6.1.2 加强监督机构建设,提高监督质量第53-54页
        6.1.3 提高平台准入市场标准,提高平台质量第54-55页
        6.1.4 加大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减少“熟人”犯罪第55-56页
        6.1.5 强化银行资金托管制度,细化托管规则第56页
        6.1.6 完善平台退出机制,维护消费者权益第56-58页
    6.2 P2P行业加强自身内部建设第58-60页
        6.2.1 加强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自身防范能力第58-59页
        6.2.2 强调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规范行业发展第59页
        6.2.3 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监管实效第59-60页
    6.3 社会加快完善P2P网络借贷配套设施建设第60-62页
        6.3.1 加强相关法律宣传,提高社会普及度第60页
        6.3.2 完善社会征信体制建立,增加审查准确率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历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层流模型的矿井提升机可靠性分析及故障诊断的研究
下一篇:大卫·哈维经济危机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