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一、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概述 | 第16-25页 |
(一)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渊源 | 第16-17页 |
(二)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含义 | 第17-20页 |
1.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内涵 | 第17-18页 |
2.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8-20页 |
(三)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性质 | 第20-23页 |
1.学界之争议 | 第20-21页 |
2.性质之界定 | 第21-23页 |
(四)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法律价值 | 第23-25页 |
1.不公开本人姓名的代理体现了效益价值 | 第23页 |
2.不公开本人姓名的代理蕴含着公平价值 | 第23-25页 |
二、两大法系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之比较 | 第25-33页 |
(一)英美法系的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 | 第25-26页 |
(二)大陆法系的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 | 第26-29页 |
(三)两大法系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之异同 | 第29-31页 |
1.两大法系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相同点 | 第29页 |
2.两大法系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不同点 | 第29-30页 |
3.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四)两大法系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融合 | 第31-33页 |
1.《国际货物销售代理公约》的相关规定 | 第31页 |
2.《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相关规定 | 第31-33页 |
三、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适用条件解析 | 第33-39页 |
(一)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 第33-35页 |
1.“以自己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缺陷 | 第33页 |
2.对“以自己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填补 | 第33-35页 |
(二)第三人的知悉内容——代理关系的存在 | 第35-37页 |
(三)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 第37-39页 |
1.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 第37-38页 |
2.代理人“未以自己的名义也未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 第38-39页 |
四、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适用情形 | 第39-45页 |
(一)应当适用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情形 | 第39-41页 |
1.外贸代理 | 第39页 |
2.交易习惯或先前行为 | 第39页 |
3.企业雇员的相关行为 | 第39-40页 |
4.保留本人的行为 | 第40页 |
5.因委托拍卖建立的买卖关系 | 第40-41页 |
(二)不应当适用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情形 | 第41-45页 |
1.代理人或第三人明确排除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成立 | 第42页 |
2.根据合同内容排除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成立 | 第42页 |
3.行纪 | 第42-43页 |
4.委托贷款 | 第43-45页 |
五、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立法完善 | 第45-49页 |
(一)对《民法总则》的分析 | 第45页 |
(二)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立法体例的选择 | 第45-47页 |
(三)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具体完善建议 | 第47-49页 |
1.扩大现有不公开本人姓名代理的适用范围 | 第47-48页 |
2.适当扩大第三人的知悉状态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况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