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植物杂种优势及其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1 杂种优势的特点 | 第10页 |
1.1.2 杂种优势类型的划分 | 第10页 |
1.1.3 植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 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假说 | 第11-12页 |
1.2.1 显性假说 | 第11页 |
1.2.2 超显性假说 | 第11-12页 |
1.3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新理论 | 第12-15页 |
1.3.1 基因差异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2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3-14页 |
1.3.3 QTL 效应和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4页 |
1.3.4 上位性效应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5 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第15页 |
1.4 遗传机理的新假说 | 第15-17页 |
1.4.1 遗传平衡假说 | 第15页 |
1.4.2 活性基因假说 | 第15-16页 |
1.4.3 遗传振动合成学说 | 第16页 |
1.4.4 基因网络系统及自组织理论 | 第16-17页 |
1.5 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7-18页 |
1.5.1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 第17页 |
1.5.2 杂种优势的固定 | 第17页 |
1.5.3 创造不育系利用杂种优势 | 第17-18页 |
1.6 杂种优势的研究展望 | 第18页 |
1.7 CDNA–AFLP 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 第18-23页 |
1.7.1 cDNA–AFLP 技术综述 | 第18-19页 |
1.7.2 cDNA-AFLP 的技术原理 | 第19-20页 |
1.7.3 cDNA-AFLP 的技术特点 | 第20-21页 |
1.7.4 cDNA-AFLP 技术的应用 | 第21-23页 |
1.7.5 cDNA-AFLP 技术的发展 | 第23页 |
1.8 大白菜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8.1 大白菜的表达序列标签 | 第23页 |
1.8.2 大白菜发育的研究 | 第23-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6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6页 |
2.2.1 总RNA 的提取和检测 | 第26页 |
2.2.2 合成双链cDNA | 第26-27页 |
2.2.3 cDNA 的酶切 | 第27-28页 |
2.2.4 接头的连接 | 第28页 |
2.2.5 预扩增反应 | 第28-29页 |
2.2.6 预扩产物的选择性扩增 | 第29-30页 |
2.2.7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0页 |
2.2.8 银染 | 第30-31页 |
2.2.9 AFLP 多态性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31-32页 |
2.2.10 回收片段与pGEM-T Easy 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2页 |
2.2.11 AFLP 多态性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32-34页 |
2.2.12 序列分析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0页 |
3.1 RNA 的提取 | 第36页 |
3.2 双链CDNA 的合成 | 第36-37页 |
3.3 酶切对实验的影响 | 第37页 |
3.4 CDNA-AFLP 多态性分析 | 第37-43页 |
3.4.1 cDNA 酶切片段的预扩增 | 第37-38页 |
3.4.2 预扩增产物的选择性扩增 | 第38-39页 |
3.4.3 引物筛选及差异条带的获得 | 第39-43页 |
3.5 回收片段的重新扩增 | 第43-44页 |
3.6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 第44-45页 |
3.6.1 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44页 |
3.6.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4-45页 |
3.7 特异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45-50页 |
4 讨论 | 第50-53页 |
4.1 CDNA-AFLP 分析不同时期杂交种及其亲本的基因表达变化 | 第50-51页 |
4.2 本研究所用的方法及技术特点 | 第51页 |
4.3 CDNA-AFLP 试验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51-52页 |
4.4 影响染色的关键因素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一) 结论 | 第53页 |
(二) 本实验的局限性 | 第53页 |
(三) 后继工作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