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Fe(Ⅲ)/铸铁屑吸收SO2新方法及其工艺的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及烟气脱硫技术发展概况第14-21页
        1.1.1 我国酸雨及二氧化硫污染现状第14-16页
        1.1.2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第16-17页
        1.1.3 烟气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与现状第17-19页
        1.1.4 Fe(III)脱硫技术研究概况第19-21页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第二章 Fe(III)溶液吸收 SO_2的工艺及机理研究第24-56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Fe(III)溶液吸收SO_2理论基础第24-28页
        2.2.1 Fe(III)-S(IV)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第24-25页
        2.2.2 Fe(III)吸收SO_2影响因素分析第25-28页
    2.3 实验部分第28-33页
        2.3.1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28-29页
        2.3.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3.3 实验设备和材料第32-33页
    2.4 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_La)实验第33-35页
    2.5 工艺参数实验研究第35-40页
        2.5.1 不同pH 值情况下Fe(III)溶液对SO_2吸收的影响第35-37页
        2.5.2 不同温度对SO吸收的影响第37-38页
        2.5.3 不同液气比对SO_2吸收的影响第38-39页
        2.5.4 不同SO浓度对吸收的影响第39-40页
    2.6 Fe(III)和S(IV)形态分布及反应动力学分析第40-44页
    2.7 Fe(III)溶液吸收SO_2的动力学研究第44-54页
        2.7.1 气液反应理论基础第44-50页
        2.7.2 动力学研究(增强因子E)第50-54页
    2.8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铸铁屑填料吸收二氧化硫的工艺及机理研究第56-73页
    3.1 前言第56-57页
    3.2 实验部分第57-59页
        3.2.1 实验药品及材料第57-58页
        3.2.2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第58-59页
        3.2.3 化学分析和铁锈表征第59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9-67页
        3.3.1 pH 和SO_2去除效率的关系第59-61页
        3.3.2 不同电解质溶液对二氧化硫去除效率的影响第61-62页
        3.3.3 二氧化硫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第62-63页
        3.3.4 不同温度对二氧化硫去除效率的影响第63-64页
        3.3.5 不同填料高度对二氧化硫吸收的影响第64-65页
        3.3.6 铁屑填料喷淋液循环实验第65-67页
    3.4 二氧化硫吸收过程及腐蚀机理分析第67-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直流磁场强化铸铁屑腐蚀过程吸收 SO_2的研究第73-87页
    4.1 前言第73-74页
    4.2 实验部分第74-76页
        4.2.1 实验药品及材料第74页
        4.2.2 实验仪器和样品表征第74页
        4.2.3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第74-76页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76-79页
        4.3.1 磁场强度和SO_2去除效率的关系第76-77页
        4.3.2 不同SO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第77-78页
        4.3.3 温度对SO去除效率的影响第78页
        4.3.4 不同填料高度对SO_2去除效率的影响第78-79页
    4.4 磁场下的腐蚀过程对于SO_2 的吸收的影响第79-83页
    4.5 直流磁场对SO_2 吸收的影响第83-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五章 Fe_2(SO4)_3-Urea 体系合成纳米氧化铁红的研究第87-105页
    5.1 前言第87页
    5.2 超细微铁红合成理论基础第87-91页
        5.2.1 氧化铁红合成原理及方法第88-90页
        5.2.2 利用Fe_2(SO4)_3进行水解合成细微颗粒研究进展第90-91页
    5.3 实验部分第91-94页
        5.3.1 实验原料和试剂第91页
        5.3.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第91-93页
        5.3.3 实验仪器和测试手段第93-94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4-103页
        5.4.1 水解反应过程分析第94-96页
        5.4.2 不同[Fe(III)]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第96-97页
        5.4.3 不同尿素浓度对铁红形态的影响第97-99页
        5.4.4 不同水解温度和尿素加入方式对铁红形态的影响第99-101页
        5.4.5 不同煅烧温度对铁红产物的影响第101-102页
        5.4.6 反应机理初步探讨第102-103页
    5.5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第105-109页
    6.1 总结第105-107页
    6.2 展望第107-108页
    6.3 论文创新点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8页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慧琳音义》引儒家经典研究
下一篇:米多霉素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