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辩护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程序性辩护概述 | 第10-22页 |
| 1.1 程序性辩护的内涵与特点 | 第10-14页 |
| 1.1.1 程序性辩护的内涵 | 第10-13页 |
| 1.1.2 程序性辩护的特点 | 第13-14页 |
| 1.2 程序性辩护的主体与客体 | 第14-22页 |
| 1.2.1 程序性辩护的主体 | 第14-15页 |
| 1.2.2 程序性辩护的客体 | 第15-22页 |
| 第二章 程序性辩护的理论分析 | 第22-29页 |
| 2.1 程序性辩护的理论根据 | 第22-26页 |
| 2.1.1 辩护权理论 | 第22-23页 |
| 2.1.2 权利制约权力理论 | 第23-25页 |
| 2.1.3 控辩对抗理论 | 第25-26页 |
| 2.2 程序性辩护的价值分析 | 第26-29页 |
| 2.2.1 有利于全面实现刑事诉讼目的 | 第26-27页 |
| 2.2.2 有利于遏制司法腐败、树立司法权威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程序性辩护的运行机制 | 第29-38页 |
| 3.1 程序性辩护的诉讼程序 | 第29-31页 |
| 3.1.1 程序性辩护的裁判者 | 第29-30页 |
| 3.1.2 程序性辩护的发动 | 第30页 |
| 3.1.3 对程序性辩护的审理方式 | 第30页 |
| 3.1.4 对程序性辩护的裁决形式 | 第30-31页 |
| 3.2 程序性辩护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 | 第31-32页 |
| 3.2.1 程序性辩护中的举证责任 | 第31-32页 |
| 3.2.2 程序性辩护中的证明标准 | 第32页 |
| 3.3 程序性辩护的配套制度 | 第32-38页 |
| 3.3.1 程序证据化制度 | 第33-34页 |
| 3.3.2 辩方知情权制度 | 第34-35页 |
| 3.3.3 辩护律师权利保障制度 | 第35-38页 |
| 第四章 我国程序性辩护的现状及构建措施 | 第38-45页 |
| 4.1 我国程序性辩护的缺失及其思想根源 | 第38-42页 |
| 4.1.1 处于萌芽状态的我国程序性辩护 | 第38-40页 |
| 4.1.2 我国程序性辩护缺失的思想根源 | 第40-42页 |
| 4.2 我国程序性辩护制度的构建措施 | 第42-45页 |
| 4.2.1 我国程序性辩护内部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42-44页 |
| 4.2.2 完善程序性辩护的配套制度 | 第44-45页 |
| 结 语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致 谢 | 第48-49页 |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