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典权制度的起源——唐朝 | 第13-24页 |
一、典权制度产生之原因 | 第13-19页 |
(一) 典权产生之经济原因 | 第13-17页 |
(二) 典权产生之文化原因 | 第17-19页 |
二、唐朝时期典权制度的基本状况 | 第19-20页 |
三、唐朝典权制度的内容 | 第20-23页 |
(一) 典权的取得 | 第20-21页 |
(二) 典权的期限和回赎期 | 第21页 |
(三) 典权的效力 | 第21-22页 |
(四) 典权的消灭 | 第22页 |
(五) 关于典身的规定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典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宋朝 | 第24-33页 |
一、宋朝经济的发展、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典权制度在宋朝的发展 | 第24-25页 |
(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典权在宋朝的发展 | 第24-25页 |
(二) 重义轻利观念的变化促进典权在宋朝的发展 | 第25页 |
二、典权制度在宋朝的完备 | 第25-27页 |
(一) 两宋时期区别典与卖、典与抵押 | 第26页 |
(二) 宋朝对于私人之间典卖田宅的其他规定 | 第26-27页 |
三、宋朝典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27-31页 |
(一) 典权的取得 | 第27-28页 |
(二) 典权的回赎期 | 第28-29页 |
(三) 典权的效力 | 第29-30页 |
(四) 典权的消灭 | 第30-31页 |
(五) 关于典身的规定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部分 典权制度小有成就——元朝 | 第33-38页 |
一、元代典权制度在法律上的规定 | 第33-34页 |
(一) 元朝统一了典契格式 | 第33-34页 |
(二) 典、当、质混淆不清 | 第34页 |
二、典权具体内容的规定 | 第34-37页 |
(一) 典权的取得 | 第34-36页 |
(二) 典权的回赎期 | 第36页 |
(三) 典权的效力 | 第36页 |
(四) 典权的消灭 | 第36-37页 |
(五) 关于典雇的规定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部分 典权制度日臻成熟——明朝 | 第38-43页 |
一、典权制度在明朝的新发展 | 第38-39页 |
(一) 典权制度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 | 第38-39页 |
(二) 法律将典、卖明确区分开来 | 第39页 |
(三) 典权的客体有所变化 | 第39页 |
二、明朝对典权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39-42页 |
(一) 典权的取得 | 第39-40页 |
(二) 典权的回赎期 | 第40页 |
(三) 典权的效力 | 第40-41页 |
(四) 典权的消灭 | 第41-42页 |
(五) 关于典雇的规定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部分 典权制度集大成者——清朝 | 第43-51页 |
一、清朝对典权制度的高度集成 | 第43-46页 |
(一) 典与卖的区分 | 第43-44页 |
(二) 清朝规定典权的回赎期 | 第44-45页 |
(三) 清律对典卖旗地的特殊规定 | 第45-46页 |
(四) 清朝对典物的毁损、灭失作出详细规定 | 第46页 |
二、清朝对典权具体内容的规定 | 第46-50页 |
(一) 典权的取得 | 第46页 |
(二) 典权的回赎期限 | 第46页 |
(三) 典权的效力 | 第46-49页 |
(四) 典权的消灭 | 第49-50页 |
(五) 清朝对典雇的规定 | 第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