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体系中非独立模式的梳理与批判 | 第13-21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传统非独立模式 | 第14-18页 |
(一) 该传统模式的内容及历史溯源 | 第14-16页 |
(二) 对该传统模式的批判 | 第16-18页 |
二、我国的传统非独立模式 | 第18-21页 |
(一) 该传统模式的内容及其历史溯源 | 第18-19页 |
(二) 对该传统模式的批判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侵权行为法在民法典体系构成中的独立模式综述 | 第21-29页 |
一、相对独立模式 | 第22-24页 |
(一) 相对独立模式概述 | 第22-23页 |
(二) 相对独立模式的立法理由 | 第23-24页 |
二、绝对独立模式 | 第24-29页 |
(一) 绝对独立模式含义和分类 | 第24-25页 |
(二) 绝对独立模式内部分歧的否定与批判 | 第25-28页 |
(三) 绝对独立模式的立法理由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侵权行为法独立模式下分歧甄别的理论基础——债与责任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第29-43页 |
一、债的内涵的界定 | 第30-33页 |
(一) 关于债权和请求权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二) 关于给付的性质问题 | 第31-33页 |
二、责任内涵的界定 | 第33-36页 |
(一) 民事责任的不同含义及各自渊源 | 第33-35页 |
(二) 民事责任含义的最终厘定 | 第35-36页 |
三、债与责任的关系 | 第36-43页 |
(一) “因果关系说”的否定及“离合关系说”的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二) 对“债与责任合一或以合一为主”学说的梳理与批判 | 第37-39页 |
(三) 债与责任关系的学理界定 | 第39-43页 |
第四部分 侵权行为法律后果性质的归属及相应的模式选择 | 第43-57页 |
一、侵权行为法律后果的性质归属 | 第43-46页 |
(一) 性质归属 | 第43页 |
(二) 归属的理由 | 第43-46页 |
二、侵权行为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6-51页 |
(一) 独立模式内部残余争论的消灭 | 第46-49页 |
(二) 绝对独立模式立法的技术处理问题 | 第49-51页 |
三、侵权行为法绝对独立模式的科学性 | 第51-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