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替米考星现状 | 第11-14页 |
1.1.1 替米考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1页 |
1.1.2 替米考星的药理学特征 | 第11-12页 |
1.1.3 替米考星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 第12-13页 |
1.1.4 替米考星制剂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1.2 脂质体制剂 | 第14-15页 |
1.3 肠溶包衣技术 | 第15-16页 |
1.4 固体分散体技术 | 第16页 |
1.5 研究背景、内容及选题意义 | 第16-19页 |
2 替米考星不同制剂的制备 | 第19-37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0页 |
2.2.1 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 | 第19-20页 |
2.2.2 替米考星肠溶包衣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3 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 第21页 |
2.2.4 替米考星测量方法的建立 | 第21-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3.1 替米考星脂质体制备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2.3.2 替米考星肠溶包衣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2.3.3 固体分散体不同制备方法和辅料对饱和溶解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不同主药处理方式的载药量测定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替米考星不同制剂的表征 | 第37-53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粒径和 Zeta 电位分析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37页 |
3.2.2 肠溶包衣颗粒扫描电镜测定 | 第37页 |
3.2.3 差式扫描热量和热重分析(DSC-TGA) | 第37-38页 |
3.2.4 X 衍射粉末衍射法(XRPD) | 第38页 |
3.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 第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3.3.1 粒径和 Zeta 点位分析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38-40页 |
3.3.2 肠溶包衣颗粒电镜图 | 第40页 |
3.3.3 差式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DSC-TGA) | 第40-43页 |
3.3.4 X 粉末衍射法(XRPD) | 第43-44页 |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 第44-51页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4 体外溶出度实验 | 第53-63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4.2 实验方法步骤 | 第53-55页 |
4.2.1 溶出介质的配制 | 第53-54页 |
4.2.2 溶出介质中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4页 |
4.2.3 溶出度方法的选择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3.1 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4.3.2 溶出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 第56页 |
4.3.3 溶出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56-61页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5 体外抑菌实验 | 第63-67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3页 |
5.2 体外抑菌试验 | 第63-64页 |
5.3 抑菌活性比较 | 第64页 |
5.4 替米考星不同处理物的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5.5 小结 | 第65-67页 |
6 主要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A. 附图 | 第75-76页 |
B. 作者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6页 |
C. 作者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承担的科技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