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 ·植原体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 ·植原体的发现 | 第12页 |
| ·植原体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 第12页 |
| ·植原体的生理特性 | 第12-13页 |
|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表现 | 第13页 |
| ·植原体的生活史 | 第13-14页 |
| ·植原体的系统学位置 | 第14-16页 |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16-20页 |
| ·植原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 ·植原体的基因组研究 | 第24-25页 |
| ·海南植原体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 ·橡胶树丛枝病 | 第25-26页 |
| ·槟榔黄化病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35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植物材料 | 第30页 |
| ·常用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 ·菌种、载体 | 第30页 |
| ·仪器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5页 |
| ·植物总DNA 的提取 | 第30-31页 |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抽提 | 第31页 |
| ·PCR 技术 | 第31-32页 |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32页 |
| ·DNA 克隆 | 第32-33页 |
| ·重组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第33页 |
| ·序列分析 | 第33页 |
| ·iPhyClassifier 在线分析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海南省植原体病害多样性调查研究 | 第35-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植原体病害样品的采集 | 第35页 |
| ·植原体病害样品的电镜观察 | 第35页 |
| ·植株总DNA 的提取 | 第35页 |
| ·植原体 16S rDNA 的 PCR 扩增、纯化、克隆和测序 | 第35页 |
| ·序列分析 | 第35页 |
| ·iPhyClassifier 在线分析 | 第35-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 ·植原体病害的田间症状表现 | 第36-43页 |
| ·电镜超薄切片观察 | 第43页 |
| ·PCR 检测 | 第43-44页 |
| ·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 ·iPhyClassifier 在线分析 | 第45-46页 |
| ·构建进化树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槟榔黄化病的系统调查及分子鉴定 | 第53-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 ·样品来源 | 第53页 |
| ·田间症状观察及病害分布调查 | 第53页 |
| ·总DNA 提取 | 第53页 |
| ·16S rDNA 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53页 |
| ·序列分析 | 第53页 |
| ·iPhyClassifier 在线分析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 ·田间症状表现及病害分布 | 第53-56页 |
| ·PCR 检测 | 第56页 |
| ·序列分析 | 第56-57页 |
| ·iPhyClassifier 在线分析 | 第57-58页 |
| ·构建进化树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槟榔黄化病植原体 TaqMan-MGB 探针实时荧光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5页 |
| ·材料 | 第61-63页 |
| ·植原体DNA 的提取 | 第63-64页 |
| ·细菌基因组DNA 的抽提 | 第64页 |
| ·实时荧光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4-6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4页 |
| ·槟榔植株DNA 的提取 | 第65页 |
| ·通用引物对所有供试植原体和细菌的16S rDNA 序列扩增 | 第65-66页 |
| ·实时荧光PCR 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66-71页 |
| ·实时荧光PCR 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71-74页 |
| ·讨论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 附录Ⅰ | 第89-91页 |
| 附录Ⅱ | 第91-94页 |
| 附录III | 第94-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