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旧《行政诉讼法》下行政复议工作的基本情况 | 第10-14页 |
第一节 行政复议的制度框架及其定位 | 第10-12页 |
一、我国行政复议的制度框架 | 第10-11页 |
二、我国行政复议的性质与功能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行政复议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一、行政复议缺乏中立性立场 | 第12-13页 |
二、行政复议机关不愿当被告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新《行政诉讼法》下行政复议工作的主要变化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共同被告”条款的增设 | 第14-16页 |
一、“可能”的被告角色 | 第14-15页 |
二、“必然”的被告角色 | 第15-16页 |
第二节 “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条款的增设 | 第16-17页 |
一、“告官不见官”现象 | 第16页 |
二、“告官必须见官”条款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其他条款的增设 | 第17-19页 |
一、“解决行政争议”条款 | 第17页 |
二、“无效判决”条款 | 第17-18页 |
三、“行政行为”条款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新《行政诉讼法》下行政复议工作面临的问题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共同被告”条款的问题 | 第19-21页 |
一、“共同被告”条款存在的逻辑障碍 | 第19-20页 |
二、“共同被告”条款带来的现实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条款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一、行政机关负责人没有时间应诉 | 第21页 |
二、行政机关负责人无法真正应诉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其他增设条款的问题 | 第22-25页 |
一、“解决行政争议”条款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无效判决”条款的问题 | 第23页 |
三、“行政行为”条款的问题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完善对策与建议 | 第25-31页 |
第一节 尊重《行政诉讼法》 | 第25-26页 |
一、规范复议行为 | 第25-26页 |
二、遵守法律规定 | 第26页 |
第二节 “共同被告”问题的化解对策 | 第26-28页 |
一、努力不做“共同被告” | 第26-27页 |
二、认真做好“共同被告”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问题的化解对策 | 第28-29页 |
一、明确不能出庭的正当理由 | 第28页 |
二、界定应诉负责人人员范围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其他问题的化解对策 | 第29-31页 |
一、“解决行政争议”问题的化解对策 | 第29页 |
二、“无效判决”问题的对策 | 第29-30页 |
三、“行政行为”问题的对策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