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流通业协同发展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区域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系统论 | 第21-22页 |
2.1.2 协同学 | 第22-23页 |
2.1.3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 流通业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2.1 流通和流通理论 | 第24-25页 |
2.2.2 流通产业 | 第25页 |
2.2.3 现代流通产业体系 | 第25-27页 |
3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理论界定 | 第27-32页 |
3.1 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3.1.1 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现状 | 第27-28页 |
3.1.2 京津冀流通业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理论界定 | 第29-32页 |
3.2.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理论含义 | 第29-30页 |
3.2.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内容 | 第30-32页 |
4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 第32-44页 |
4.1 复合系统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2-35页 |
4.1.1 复合系统系统模型 | 第32-33页 |
4.1.2 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3-35页 |
4.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复合系统实证分析 | 第35-39页 |
4.2.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度测定 | 第35-38页 |
4.2.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复合系统实证分析 | 第38-39页 |
4.3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问题原因探析模型与分析 | 第39-44页 |
4.3.1 Panel Data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2 实证分析方法与过程 | 第40-44页 |
5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分析、路径与对策 | 第44-52页 |
5.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5.1.1 从子系统内部角度来看 | 第44-45页 |
5.1.2 从子系统之间的角度来看 | 第45-46页 |
5.1.3 从区域系统内外部角度来看 | 第46-47页 |
5.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路径 | 第47-49页 |
5.2.1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的过程路径 | 第47-48页 |
5.2.2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的组织路径 | 第48-49页 |
5.2.3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的目标路径 | 第49页 |
5.3 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建议 | 第49-52页 |
5.3.1 加强顶层协同设计与规划 | 第50页 |
5.3.2 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协调 | 第50-51页 |
5.3.3 推进三地商贸流通的互联互通 | 第51页 |
5.3.4 破除区域内部流通壁垒等制度障碍 | 第51-52页 |
6 结论 | 第52-54页 |
6.1 基本结论 | 第52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52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A | 第56-59页 |
附录B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