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生成与治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本选题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道德风险和大学教师道德风险 | 第14-22页 |
2.1 道德风险 | 第14-17页 |
2.1.1 道德风险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 | 第15-16页 |
2.1.3 道德风险产生的机制 | 第16-17页 |
2.2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 | 第17-22页 |
2.2.1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内涵 | 第18-19页 |
2.2.2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属性 | 第19页 |
2.2.3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危害 | 第19-22页 |
第三章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外在表现 | 第22-27页 |
3.1 敬业精神不强 | 第22-23页 |
3.2 重科研,轻教学 | 第23页 |
3.3 师表形象不佳 | 第23-24页 |
3.4 重教学,轻育人 | 第24页 |
3.5 以教谋取私利 | 第24-25页 |
3.6 学术道德失范 | 第25-26页 |
3.7 师生关系冷漠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 第27-34页 |
4.1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 | 第27-30页 |
4.1.1 委托——代理关系的局限性 | 第28页 |
4.1.2 高校与大学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28-29页 |
4.1.3 大学教师道德表达的不确定性 | 第29-30页 |
4.2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生成的影响因素 | 第30-34页 |
4.2.1 高校考评体系不完善 | 第30-31页 |
4.2.2 高校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1页 |
4.2.3 大学教师自身素质滞后 | 第31-32页 |
4.2.4 大学教师收入状况偏低 | 第32-33页 |
4.2.5 市场经济环境的负影响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大学教师道德风险的治理 | 第34-43页 |
5.1 科学界定教育活动中的委托人 | 第34-35页 |
5.2 建立道德风险防范治理机制 | 第35-38页 |
5.2.1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 第35-36页 |
5.2.2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 第36-37页 |
5.2.3 建立“四位一体”监督机制 | 第37-38页 |
5.2.4 建立教师的退出机制 | 第38页 |
5.3 教育引导和自我塑造相结合 | 第38-40页 |
5.4 改善大学教师生活条件 | 第40-41页 |
5.5 优化社会大环境 | 第41-43页 |
5.5.1 经济环境 | 第41页 |
5.5.2 舆论环境 | 第41-42页 |
5.5.3 法律环境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