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完善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概述 | 第10-19页 |
一、举报和举报人 | 第10-13页 |
(一) 举报和举报人的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二) 举报人和证人的异同 | 第11-12页 |
(三) 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二、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 | 第13-16页 |
(一) 我国举报人权益保护范围 | 第13-14页 |
(二) 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必要构成要素 | 第14页 |
(三) 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价值 | 第14-16页 |
三、我国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的基本依据 | 第16-19页 |
(一) 宪法依据 | 第16-17页 |
(二) 法律法规依据 | 第17-18页 |
(三) 社会正义需求的依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现状 | 第19-25页 |
一、立法缺陷 | 第19-22页 |
(一) 法律制度缺乏有机的统一 | 第19-20页 |
(二) 保护制度构成要素职能发挥不协调 | 第20-21页 |
(三) 缺乏适当的配套机制 | 第21-22页 |
二、举报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一)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22页 |
(二) 公权优先思想和特权思想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三) 举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 第23页 |
三、探索中的一些成功经验 | 第23-25页 |
(一) 密码举报的创建 | 第23页 |
(二) 网络举报的出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制度重构设想 | 第25-33页 |
一、域外举报人权益保护制度的经验 | 第25-26页 |
(一) 大陆法系中有关举报人的保护——以德国为例 | 第25页 |
(二) 英美法系中有关举报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 | 第25-26页 |
二、构建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基本模式 | 第26页 |
三、构建举报人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构建 | 第26-31页 |
(一) 纲领性规定 | 第26页 |
(二) 实体性规定 | 第26-29页 |
(三) 程序性规定 | 第29-31页 |
四、规定配套的保护机制 | 第31-33页 |
(一) 建立举报人身份重置制度 | 第31-32页 |
(二) 建立听证制度 | 第32页 |
(三) 对特殊的举报人的人身安全进行投保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