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1.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2.1.2 套期保值理论 | 第19-24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2.2.1 国外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2.2 国内套期保值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3 山西焦化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积极意义 | 第28-42页 |
3.1 焦化行业概述 | 第28-32页 |
3.1.1 我国焦炭生产、消费情况 | 第28页 |
3.1.2 焦炭价格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3.1.3 焦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 第30-32页 |
3.2 焦炭期货简介 | 第32-37页 |
3.2.1 焦炭期货标准合约介绍 | 第32-34页 |
3.2.2 交割质量标准 | 第34-35页 |
3.2.3 交割地点 | 第35-37页 |
3.2.4 焦炭期货的功能 | 第37页 |
3.3 山西焦化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动因 | 第37-42页 |
3.3.1 有效锁定利润,转移系统风险 | 第38页 |
3.3.2 平滑企业利润,保证企业稳定运行 | 第38-39页 |
3.3.3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产 | 第39页 |
3.3.4 创新多元化定价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 第39-40页 |
3.3.5 利用期货市场的优点加强销售管理能力 | 第40-42页 |
4 山西焦化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 第42-52页 |
4.1 山西焦化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面临的问题 | 第42-45页 |
4.1.1 相关人才匮乏 | 第42页 |
4.1.2 风险控制教育不到位 | 第42-43页 |
4.1.3 期货交割成本过大 | 第43页 |
4.1.4 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43-44页 |
4.1.5 个性化管理倾向与执行期货管理制度不严格 | 第44-45页 |
4.2 山西焦化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存在的风险 | 第45-52页 |
4.2.1 交易之外的风险 | 第45-47页 |
4.2.2 交易中的风险 | 第47-50页 |
4.2.3 选择期货公司的风险 | 第50-52页 |
5 山西焦化企业期货套期保值策略与方案——以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第52-76页 |
5.1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与运营风险 | 第52-55页 |
5.1.1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概况与未来发展定位 | 第52-53页 |
5.1.2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产销及财务状况 | 第53-54页 |
5.1.3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风险 | 第54-55页 |
5.2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可行性 | 第55-57页 |
5.2.1 焦炭价格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 第55-56页 |
5.2.2 焦炭期货的参与度与流动性逐步成熟 | 第56-57页 |
5.2.3 企业参与期货的资金安全性有保障 | 第57页 |
5.3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策略 | 第57-61页 |
5.3.1 价格高位下的卖出套期保值策略 | 第57-58页 |
5.3.2 价格低位时的买入套期保值策略 | 第58页 |
5.3.3 信息优势形成的事件型套保策略 | 第58-60页 |
5.3.4 厂库模式下的期现套利策略 | 第60页 |
5.3.5 其他策略 | 第60-61页 |
5.4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操作原则 | 第61-64页 |
5.4.1 保值量确定 | 第61页 |
5.4.2 动态修正市场预期的原则 | 第61-62页 |
5.4.3 受基差变化影响原则 | 第62页 |
5.4.4 了结套保头寸原则 | 第62页 |
5.4.5 期现结合精细化原则 | 第62-63页 |
5.4.6 套利预警原则 | 第63-64页 |
5.5 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套期保值的方案设计 | 第64-76页 |
5.5.1 进行套期保值的程序 | 第65-67页 |
5.5.2 卖出套期保值的具体案例 | 第67-71页 |
5.5.3 套期保值的保障措施 | 第71-76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