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债权人和债权人保护 | 第11-18页 |
第一节 债权人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2页 |
一、债权人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债权人的分类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公司法保护债权人的原因分析 | 第12-18页 |
一、公司法的作用 | 第12-13页 |
二、有限责任制度的影响 | 第13-15页 |
三、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 第15-16页 |
四、基于成本和非自愿债权人自我保护能力的考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大陆法系公司债权人保护模式的考察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事前立法保护模式 | 第18-21页 |
一、法定资本制度 | 第18-19页 |
二、资本三原则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资本三原则指导下债权人保护的具体制度构建 | 第21-27页 |
一、资本确定原则下的具体规定 | 第21-22页 |
二、资本维持原则下的具体规定 | 第22-26页 |
三、资本不变原则下的具体规定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英美法系法系公司债权人保护模式的考察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揭开公司面纱与公司债权人保护 | 第27-28页 |
一、揭开公司面纱的产生背景 | 第27-28页 |
二、揭开公司面纱在保护债权人方面的主要特点 | 第28页 |
第二节 偿付能力标准(solvency test) | 第28-33页 |
一、偿付能力标准 | 第29-30页 |
二、资产负债表标准 | 第30-31页 |
三、现金流标准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两种债权人保护模式评述 | 第33-41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债权人保护模式的不同 | 第33-35页 |
一、法律文化不同 | 第33-34页 |
二、具体实施机制不同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两种债权人保护模式的优缺点 | 第35-41页 |
一、大陆法系债权人保护模式的优缺点 | 第35-38页 |
二、英美法系债权人保护模式的优缺点 | 第38-41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司法债权人保护模式的进路——两种模式的融合 | 第41-46页 |
第一节 2005 年《公司法》对两种债权人保护模式融合的探索 | 第41-43页 |
一、事前预防机制 | 第41-43页 |
二、事后救济机制 | 第43页 |
第二节 公司法债权人保护模式的再探索 | 第43-46页 |
一、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 第43-44页 |
二、允许劳务出资 | 第44-45页 |
三、引入偿付能力标准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