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1 当前针对抽象包装图形理论研究的规律 | 第12页 |
1.3.2 从规律中发现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4.2 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1.4.3 归纳论证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抽象包装图形的本质探究 | 第15-25页 |
2.1 抽象包装图形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1 抽象的本义 | 第15页 |
2.1.2 包装设计中的图形抽象 | 第15-16页 |
2.2 抽象包装图形的界定 | 第16-17页 |
2.2.1 表象特征 | 第16-17页 |
2.2.2 深层特征 | 第17页 |
2.3 西方现代艺术与抽象包装图形设计 | 第17-20页 |
2.3.1 西方现代艺术的两种抽象类型 | 第18-19页 |
2.3.2 西方现代艺术的两条发展道路 | 第19页 |
2.3.3 西方现代艺术与抽象包装图形有关“抽象”的比较 | 第19-20页 |
2.4 抽象包装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两种应用方式 | 第20-22页 |
2.4.1 抽象包装图形作为包装图形设计的主体形象 | 第20-21页 |
2.4.2 抽象包装图形作为包装图形设计的辅助形象 | 第21-22页 |
2.5 抽象包装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优势 | 第22-25页 |
2.5.1 新颖性 | 第22页 |
2.5.2 丰富性 | 第22-23页 |
2.5.3 简约性 | 第23页 |
2.5.4 交流性 | 第23-25页 |
第3章 抽象元素的提炼 | 第25-45页 |
3.1 抽象元素提炼的思维原理 | 第25-28页 |
3.1.1 以逻辑思维为线索 | 第25-26页 |
3.1.2 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法 | 第26-27页 |
3.1.3 以创造性思维明确细节 | 第27-28页 |
3.2 明确表现主题 | 第28-30页 |
3.2.1 主题与目的 | 第28页 |
3.2.2 主题的设定 | 第28-30页 |
3.3 选择喻体 | 第30-35页 |
3.3.1 承载主题——“象征事物”的“喻体”特性 | 第30-31页 |
3.3.2 抽象包装图形中“喻体”的“物质象征性”与“几何象征性” | 第31-32页 |
3.3.3“提喻”和“隐喻” | 第32-33页 |
3.3.4 通过提喻和隐喻选择喻体 | 第33-35页 |
3.4 对喻体的全面观察 | 第35-39页 |
3.4.1 不同空间方位地观察 | 第36页 |
3.4.2 不同时间地观察 | 第36-37页 |
3.4.3 微观与宏观地观察 | 第37页 |
3.4.4 噪音共生的观察与体悟 | 第37-38页 |
3.4.5 相互联系地观察 | 第38-39页 |
3.5 对既得元素的多途径表现 | 第39-45页 |
3.5.1 多形式语言 | 第40-42页 |
3.5.2 多表现技法 | 第42-45页 |
第4章 意蕴图形的营造 | 第45-60页 |
4.1 对元素本体的建构 | 第45-48页 |
4.1.1 对喻体组织结构的尊重 | 第45-47页 |
4.1.2 遵循形式美法则 | 第47-48页 |
4.2 基于图形与受众之间认知规律的构建 | 第48-54页 |
4.2.1 视知觉经验 | 第49-50页 |
4.2.2 视觉形式动力 | 第50-53页 |
4.2.3 通感 | 第53-54页 |
4.3 基于图形与受众间“共鸣”的营造 | 第54-60页 |
4.3.1 消费者的需求 | 第55-56页 |
4.3.2 传统的美学观念与当下的审美趋向 | 第56-6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0-63页 |
附录Ⅰ 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关于“葡萄”的图形实验》 | 第63-81页 |
参考 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