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3页 |
2.1.1 有机农产品的概念 | 第27-28页 |
2.1.2 供应链的概念 | 第28-29页 |
2.1.3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 | 第29-30页 |
2.1.4 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概念 | 第30-31页 |
2.1.5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特殊性 | 第31-3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3-38页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33-34页 |
2.2.2 博弈理论 | 第34-35页 |
2.2.3 利益分配相关理论 | 第35-38页 |
第3章 我国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现状分析 | 第38-48页 |
3.1 我国有机农产品发展现状 | 第38-42页 |
3.1.1 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现状 | 第38-39页 |
3.1.2 我国有机农产品资格认证现状 | 第39-40页 |
3.1.3 我国有机农产品销售现状 | 第40-42页 |
3.2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主体构成 | 第42-43页 |
3.3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的利益分配现状 | 第43-45页 |
3.3.1 生产商主导型利益分配现状 | 第43-44页 |
3.3.2 运输商主导型利益分配现状 | 第44页 |
3.3.3 零售商主导型利益分配现状 | 第44-45页 |
3.4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现状的分析评价 | 第45-48页 |
3.4.1 利益分配现状评价 | 第45-46页 |
3.4.2 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第4章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的选取与改进 | 第48-55页 |
4.1 供应链利益分配基本方法介绍 | 第48-51页 |
4.1.1 夏普利值(Shapley)分配方法 | 第48-49页 |
4.1.2 简化的 MCRS(Minimum Cost-Remaining Savings) | 第49-50页 |
4.1.3 群体重心模型 | 第50-51页 |
4.2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的选取 | 第51-52页 |
4.2.1 选取 Shapley 值分配方法的必要性 | 第51页 |
4.2.2 Shapley 值法算例 | 第51-52页 |
4.3 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对利益分配进行修正的 Shapley 值模型 | 第52-55页 |
4.3.1 基础 Shapley 值法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4.3.2 对加入综合因素后的加权因子进行修正 | 第53-55页 |
第5章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公司供应链利益分配实例 | 第55-66页 |
5.1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公司有机农产品生产基本情况 | 第55-58页 |
5.1.1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公司有机农产品生产自然条件及概况 | 第55-56页 |
5.1.2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公司有机农产品主要产品品类及生产经营情况 | 第56-58页 |
5.2 长春国信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及其利益分配情况调查 | 第58-60页 |
5.2.1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有机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 第58-59页 |
5.2.2 长春国信“社稷尚品”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现状评价 | 第59-60页 |
5.3 修正 Shapley 值下长春国信“社稷尚品”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 第60-65页 |
5.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60页 |
5.3.2 Shapley 值法基础利益分配额的确定 | 第60-62页 |
5.3.3 实际利益分配额的确定 | 第62-65页 |
5.4 修正模型运用前后长春国信“社稷尚品”有机农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的比较 | 第65-6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一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