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一、引言 | 第13-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生物科学发展的需求 | 第13页 |
2、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3-14页 |
3、生物课程本身特点的需要 | 第14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4-15页 |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3、本文创新点 | 第17页 |
二、基于模型建构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模型的概念 | 第17-18页 |
2、模型方法的概念 | 第18页 |
3、模型的分类 | 第18页 |
(二) 相关教学理论综述 | 第18-20页 |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2、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页 |
(三) 相关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国外有关模型教学的早期研究 | 第20-21页 |
2、国内有关模型教学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三、教学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一) 教学设计思路 | 第22-2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问卷调查法 | 第23页 |
2、访谈法 | 第23页 |
3、文献分析法 | 第23-24页 |
4、教育实验法 | 第24页 |
5、案例分析法 | 第24页 |
四、模型建构教学在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中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24-35页 |
(一) 问卷调查 | 第24-33页 |
1、调查对象 | 第24页 |
2、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25-33页 |
(二) 深度访谈 | 第33-35页 |
1、访谈对象 | 第33页 |
2、访谈方式 | 第33-34页 |
3、访谈内容 | 第34页 |
4、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五、模型建构在生物复习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第35-5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三) 实验研究变量 | 第35-36页 |
1、自变量 | 第35页 |
2、因变量 | 第35页 |
3、无关变量 | 第35-36页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6页 |
1、建构生物模型的方法步骤 | 第36页 |
2、研究内容 | 第36页 |
(五) 实验班教学案例 | 第36-50页 |
1、一轮复习以一章教材内容为例尝试模型建构式复习模式 | 第36-41页 |
2、二轮复习以全册某相关模型对比并重新建构模型复习模式为例实现拓展升华 | 第41-45页 |
3、三轮复习以点带面至全书全册并自创模型建立知识网络 | 第45-49页 |
4、模型建构法应用于实验复习---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 第49-50页 |
(六)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1、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测试结果 | 第50-51页 |
2、学生成绩测试结果 | 第51页 |
3、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测试结果 | 第51-52页 |
4、对不同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成绩的影响 | 第52-54页 |
(七) 实验结果 | 第54页 |
六、讨论 | 第54-57页 |
(一) 开展模型建构方法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体会 | 第54-55页 |
(二) 模型建构式复习可以有效提高学困生成绩 | 第55-56页 |
(三) 模型建构式复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 第56页 |
(四) 模型建构式复习模式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并主动建构模型 | 第56-57页 |
(五) 模型建构式复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 第57页 |
七、初步结论 | 第57-58页 |
(一) 生物模型建构教学能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 第57页 |
(二) 复习课中运用生物模型建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 第57页 |
(三) 复习课运用模型建构对搭建高中生物知识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 第57页 |
(四) 模型建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生物科学思维 | 第57-58页 |
(五) 模型建构方法应用于复习课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第58页 |
(六) 模型建构方法教学改变了教师教学观 | 第58页 |
八、建议 | 第58页 |
(一) 生物复习课中模型建构教学开展不够,需要鼓励支持推进模型构建式复习模式 | 第58页 |
(二) 教师对生物复习课中应用和渗透模型建构教学重视不足,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 第58页 |
(三) 复习课中应用生物模型建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予以关注 | 第58页 |
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