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动车、动车组(动力列车)论文

基于网格变形的标准动车组底架结构优化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第15-18页
2 车体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8-32页
    2.1 有限元法概述第18-20页
    2.2 中国标准动车组TC01车体结构简介第20-26页
        2.2.1 中国标准动车TC01车体主要参数第21-22页
        2.2.2 车体结构主要组成部分第22-25页
        2.2.3 车体结构材料属性第25-26页
    2.3 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6-28页
        2.3.1 车体模型的简化第26-27页
        2.3.2 连接方式的模拟第27页
        2.3.3 附件质量的模拟第27-28页
    2.4 单元的选择第28-29页
    2.5 网格划分的准则第29页
    2.6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第29-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3 车体结构性能分析第32-52页
    3.1 车体基本载荷的确定第32页
    3.2 计算工况第32-33页
    3.3 车体结构强度评定标准以及结果分析第33-47页
        3.3.1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车钩区域1000kN拉伸载荷第33-35页
        3.3.2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车钩区域1500kN压缩载荷第35页
        3.3.3 定员状态下,二位端车钩区域1000kN拉伸载荷第35-36页
        3.3.4 定员状态下,二位端车钩区域1500kN压缩载荷第36-37页
        3.3.5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上边梁高度处300kN压缩载荷第37-38页
        3.3.6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窗腰带高度处300kN压缩载荷第38-39页
        3.3.7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地板上方150mm高度处400kN压缩载荷第39-40页
        3.3.8 整备状态下,一位端窗腰带高度处300kN压缩载荷第40-41页
        3.3.9 整备状态下,一位端地板上方150mm高度处400kN压缩载荷第41-42页
        3.3.10 一位端抬车第42-43页
        3.3.11 二位端抬车第43-44页
        3.3.12 整车抬车第44-45页
        3.3.13 最大垂向静载荷第45-46页
        3.3.14 扭转载荷第46-47页
    3.4 车体刚度评价标准第47-49页
    3.5 车体模态分析第49-51页
        3.5.1 模态分析第49页
        3.5.2 模态分析方法第49页
        3.5.3 模态评定标准第49-50页
        3.5.4 模态分析结果第50-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2页
4 车体近似模型建立第52-68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形状优化方法第53-54页
    4.3 建立底架网格变形控制体第54-55页
    4.4 TC01车体底架断面试验设计分析第55-63页
        4.4.1 试验设计方法简介第55-56页
        4.4.2 因子定义以及因子水平第56-58页
        4.4.3 输出响应的确定第58-59页
        4.4.4 执行试验第59-61页
        4.4.5 DOE结果分析第61-63页
    4.5 近似模型的建立及误差分析第63-67页
        4.5.1 近似模型方法简介第63页
        4.5.2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的简介第63-64页
        4.5.3 多项式响应面模型的建立及误差分析第64-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5 6σ质量设计及优化第68-84页
    5.1 6σ设计第68-69页
    5.2 DFSS设计过程(DMAIC)第69-71页
    5.3 6σ优化第71-73页
        5.3.1 6σ分析第71-72页
        5.3.2 6σ优化第72-73页
    5.4 轻量化求解以及优化结果分析第73-79页
        5.4.1 粒子群算法简介第73-74页
        5.4.2 粒子群算法参数配置第74-76页
        5.4.3 优化结果以及分析第76-78页
        5.4.4 底架筋板形状优化结果第78-79页
    5.5 优化方案仿真验证第79-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论文结论第84-85页
    6.2 论文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8-9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改性及其吸附酚类污染物的性能研究
下一篇:因子误差结构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