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10-12页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四、本人的学术创新努力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诉讼的现状考察 | 第15-23页 |
一、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诉讼的现状及其特点 | 第15-17页 |
二、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诉讼兴起的原因及其危害 | 第17-20页 |
(一) 诉讼兴起的原因 | 第17-18页 |
(二) 诉讼兴起的危害 | 第18-20页 |
三、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诉讼裁判的法律依据 | 第20-23页 |
(一) 民事基本法律及其实施意见 | 第21页 |
(二)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 | 第21页 |
(三) 其他部门法中的相关规定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的法理分析 | 第23-33页 |
一、法人名誉权的概念 | 第23-26页 |
(一) 名誉与名誉权 | 第23-24页 |
(二) 法人与法人名誉权 | 第24-26页 |
二、法人名誉权的特殊性 | 第26-28页 |
(一) 法人名誉权与财产权关系更紧密 | 第26页 |
(二) 法人名誉权同公共利益的关系更紧密 | 第26-27页 |
(三) 法律将公民誉权与法人名誉权区别对待 | 第27-28页 |
三、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之特殊性分析 | 第28-33页 |
(一) 侵权行为方式之特殊性:以诽谤为主要侵权方式 | 第28-29页 |
(二) 侵权归责原则之特殊性:法人担负主要的举证责任 | 第29-30页 |
(三) 侵权责任认定之特殊性:法人名誉权在公共利益前有所克减 | 第30-31页 |
(四) 侵权责任方式之特殊性:以财产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承担方式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的司法认定难点分析 | 第33-42页 |
一、立案标准问题:法院是否放任了法人滥用诉权的行为 | 第33-34页 |
(一) 难点体现:法院关于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诉讼的立案标准过低 | 第33-34页 |
(二) 难点分析:法院是否放任了法人滥用诉权的行为 | 第34页 |
二、原告适格性问题:机关法人能否成为名誉权诉讼的主体 | 第34-37页 |
(一) 难点体现:原告主体多样化,机关法人告新闻媒体掀新闻侵权第四次浪潮 | 第34-36页 |
(二) 难点分析:机关法人可否作为法人名誉权诉讼的原告 | 第36-37页 |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谁主张,谁举证"还是"谁报道,谁举证" | 第37-39页 |
(一) 难点体现:司法审判频繁强调新闻媒体的核实义务 | 第37页 |
(二) 难点分析:"谁主张,谁举证"还是"谁报道,谁举证" | 第37-39页 |
四、责任承担方式的选择问题:法人的损失应当如何认定 | 第39-42页 |
(一) 难点体现:关于法人名誉损失的认定有差异 | 第39页 |
(二) 难点分析:法人的损失应当如何认定 | 第39-42页 |
第四章 关于完善我国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法律制度的几个建议 | 第42-48页 |
一、完善我国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二、关于完善我国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法律制度的几个建议 | 第43-48页 |
(一) 严格执行立案审查标准以防范法人恶意诉讼 | 第43-44页 |
(二) 引入实际恶意原则以限制机关法人的名誉权侵权诉讼 | 第44-45页 |
(三) 建立补偿性和惩罚性并存的赔偿机制以保护法人的正当利益 | 第45-46页 |
(四) 制定《新闻法》以赋予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明确的法律地位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附表 | 第50-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