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15-19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 1.3 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1.5 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 第2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 | 第31-51页 |
| 2.1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 | 第31-37页 |
| 2.1.1 中国协商民主的提出 | 第31-34页 |
| 2.1.2 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34-37页 |
| 2.2 人民政协的性质及政治地位 | 第37-43页 |
| 2.2.1 人民政协的性质 | 第37-42页 |
| 2.2.2 人民政协的政治地位 | 第42-43页 |
| 2.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 | 第43-51页 |
| 2.3.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涵 | 第44-46页 |
| 2.3.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要素 | 第46-51页 |
| 第3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 | 第51-87页 |
| 3.1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51-60页 |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52-56页 |
| 3.1.2 列宁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56-60页 |
| 3.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60-79页 |
| 3.2.1 毛泽东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60-64页 |
| 3.2.2 邓小平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64-70页 |
| 3.2.3 江泽民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70-73页 |
| 3.2.4 胡锦涛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73-77页 |
| 3.2.5 习近平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77-79页 |
|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协商民主思想 | 第79-87页 |
| 3.3.1 “和”的思想 | 第79-81页 |
| 3.3.2 “仁”的思想 | 第81-83页 |
| 3.3.3 民本思想 | 第83-84页 |
| 3.3.4 中庸思想 | 第84-87页 |
| 第4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经验 | 第87-123页 |
| 4.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开创阶段 | 第87-99页 |
| 4.1.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87-90页 |
| 4.1.2 国共两次合作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开创提供条件 | 第90-93页 |
| 4.1.3 三三制政权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开创提供经验 | 第93-96页 |
| 4.1.4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全国范围正式确立 | 第96-99页 |
| 4.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阶段 | 第99-114页 |
| 4.2.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初步发展 | 第99-102页 |
| 4.2.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曲折发展 | 第102-108页 |
| 4.2.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完善发展 | 第108-114页 |
| 4.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经验 | 第114-123页 |
| 4.3.1 依托中国多党合作制度 | 第114-116页 |
| 4.3.2 始终加强人民政协建设 | 第116-119页 |
| 4.3.3 推进民主的法治化发展 | 第119-123页 |
| 第5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运行形式与原则 | 第123-139页 |
| 5.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形式 | 第123-130页 |
| 5.1.1 专题协商 | 第123-125页 |
| 5.1.2 对口协商 | 第125-126页 |
| 5.1.3 界别协商 | 第126-129页 |
| 5.1.4 提案办理协商 | 第129-130页 |
| 5.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运行的主要原则 | 第130-139页 |
| 5.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第131-133页 |
| 5.2.2 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 | 第133-135页 |
| 5.2.3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原则 | 第135-137页 |
| 5.2.4 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第137-139页 |
| 第6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及价值功能 | 第139-175页 |
| 6.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优越性 | 第139-149页 |
| 6.1.1 政治环境优越 | 第140-142页 |
| 6.1.2 政治地位优越 | 第142-145页 |
| 6.1.3 政治职能优越 | 第145-149页 |
| 6.2 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 第149-156页 |
| 6.2.1 广集民智 | 第149-152页 |
| 6.2.2 决策咨询 | 第152-154页 |
| 6.2.3 统筹谋划 | 第154-156页 |
| 6.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第156-164页 |
| 6.3.1 协调各方的利益矛盾与冲突 | 第156-159页 |
| 6.3.2 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 | 第159-162页 |
| 6.3.3 在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162-164页 |
| 6.4 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 第164-175页 |
| 6.4.1 提高共产党执政能力 | 第165-167页 |
| 6.4.2 扩大共产党执政基础 | 第167-170页 |
| 6.4.3 约束共产党专断腐败 | 第170-175页 |
| 第7章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问题与对策 | 第175-201页 |
| 7.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 | 第175-184页 |
| 7.1.1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规范程序化较低 | 第175-178页 |
| 7.1.2 人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 第178-180页 |
| 7.1.3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现形式相对单一 | 第180-181页 |
| 7.1.4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学术话语权不足 | 第181-184页 |
| 7.2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 | 第184-201页 |
| 7.2.1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规范程序化 | 第184-190页 |
| 7.2.2 强化人民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 第190-194页 |
| 7.2.3 拓展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多样化 | 第194-197页 |
| 7.2.4 提升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学术话语权 | 第197-201页 |
| 结论 | 第201-2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3-213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13-215页 |
| 后记 | 第215-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