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模拟方法--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特色 | 第15-16页 |
第2章 城市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 | 第16-24页 |
2.1 城市人口密度模型 | 第16-17页 |
2.2 内插法空间分布模型 | 第17页 |
2.3 地理因子相关性模型 | 第17-21页 |
2.3.1 土地利用密度法 | 第18-20页 |
2.3.2 居住单元估算法 | 第20页 |
2.3.3 光谱估算法 | 第20-21页 |
2.3.4 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法 | 第21页 |
2.4 模型评价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第24-3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5页 |
3.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5-29页 |
3.2.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26-27页 |
3.2.2 百度地图POI数据 | 第27-28页 |
3.2.3 基础信息收集 | 第28-29页 |
3.3 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载体分类 | 第29-30页 |
3.4 遥感影像建筑物信息解译 | 第30-37页 |
3.4.1 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31-35页 |
3.4.2 建筑物高度获取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模拟 | 第38-59页 |
4.1 夜间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 | 第38-40页 |
4.2 白天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 | 第40-46页 |
4.2.1 “人口—昼夜”关系模型 | 第41-42页 |
4.2.2 “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关系模型 | 第42-43页 |
4.2.3 各类型建筑物上的人口密度估算 | 第43-46页 |
4.3 成果数据格网化 | 第46-49页 |
4.3.1 格网尺度的选择与生成 | 第46-47页 |
4.3.2 成果数据的格网化 | 第47-49页 |
4.4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49-57页 |
4.4.1 城市昼夜人口的基本空间特征 | 第49-52页 |
4.4.2 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2-55页 |
4.4.3 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耦合特征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5.2 研究不足点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