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油页岩加工论文

红外光谱评价油页岩含油率的方法及仪器关键技术研究

内容提要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课题背景第17-19页
    1.2 油页岩含油率第19页
    1.3 油页岩含油率的常规测定方法第19-24页
        1.3.1 低温干馏法的原理及特点第20-22页
        1.3.2 测井评价法的原理及特点第22-23页
        1.3.3 岩石热解法的原理及特点第23-24页
    1.4 红外光谱法测量油页岩含油率第24-30页
        1.4.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25-28页
            1.4.1.1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第25-26页
            1.4.1.2 近红外光谱法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进展第26-27页
            1.4.1.3 近红外光谱法的特点第27-28页
        1.4.2 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28-30页
            1.4.2.1 中红外光谱分析原理第28-29页
            1.4.2.2 中红外光谱法的国内外研究及应用进展第29-30页
            1.4.2.3 中红外光谱法的特点第30页
    1.5 本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0-35页
第2章 近红外光谱法测量油页岩含油率中优化算法研究第35-57页
    2.1 异常样品剔除算法第35-37页
        2.1.1 PCA-MD 法第36-37页
        2.1.2 RHM 法第37页
    2.2 预处理方法第37-38页
    2.3 波长选择算法第38-40页
        2.3.1 CC 法第39页
        2.3.2 MWPLS 法第39-40页
        2.3.3 UVE 法第40页
    2.4 定量校正方法第40-42页
        2.4.1 偏最小二乘法(PLS)建模原理第40-41页
        2.4.2 定量校正模型的评价参数第41-42页
    2.5 实验部分第42-44页
        2.5.1 样品第42-43页
        2.5.2 仪器设备第43页
        2.5.3 光谱测量第43页
        2.5.4 分析过程第43-44页
    2.6 结果与讨论第44-54页
        2.6.1 异常样品识别与剔除第44-48页
            2.6.1.1 PCA-MD 法识别并剔除异常样品第45-46页
            2.6.1.2 RHM 法识别并剔除异常样品第46-47页
            2.6.1.3 同时采用 PCA-MD 法和 RHM 法剔除异常样品第47页
            2.6.1.4 不同异常样品剔除算法应用效果对比第47-48页
        2.6.2 数据预处理第48-49页
        2.6.3 波长选择第49-54页
            2.6.3.1 CC 法筛选波长第49-50页
            2.6.3.2 MWPLS 法筛选波长第50-52页
            2.6.3.3 UVE 法筛选波长第52-53页
            2.6.3.4 三种波长选择算法应用效果对比第53-54页
    2.7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3章 中红外光谱法测量油页岩含油率的研究第57-81页
    3.1 实验方法选择第57-58页
    3.2 超声波辅助萃取中红外法测量油页岩含油率第58-71页
        3.2.1 实验部分第58-60页
            3.2.1.1 样品第58页
            3.2.1.2 测量仪器及试剂第58-59页
            3.2.1.3 萃取条件优化试验第59页
            3.2.1.4 光谱测量第59-60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60-71页
            3.2.2.1 萃取条件选择第60-63页
            3.2.2.2 线性回归建模第63-65页
            3.2.2.3 PLS 建模第65-71页
    3.3 中红外压片透射法测量油页岩含油率第71-78页
        3.3.1 实验部分第72页
            3.3.1.1 样品第72页
            3.3.1.2 测量仪器及材料第72页
            3.3.1.3 光谱测量第72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72-78页
            3.3.2.1 PLS 建模第73-78页
    3.4 中红外萃取法、中红外压片法和近红外漫反射法比较第78-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4章 功率可调连续谱带光源的开发第81-99页
    4.1 光源总体设计第81-82页
    4.2 发光室第82-87页
        4.2.1 发光器选型第82-83页
            4.2.1.1 卤钨灯第82-83页
            4.2.1.2 超连续谱光源第83页
            4.2.1.3 发光器的选择第83页
        4.2.2 光路设计第83-87页
            4.2.2.1 卤钨灯发光模拟分析第83-84页
            4.2.2.2 光学结构设计第84页
            4.2.2.3 成像透镜组设计分析第84-86页
            4.2.2.4 光学效果仿真分析第86-87页
        4.2.3 机械设计第87页
    4.3 透射吸收样品室第87-89页
        4.3.1 光路设计第87-89页
            4.3.1.1 折射率对透射光线传播的影响第87-88页
            4.3.1.2 光路结构设计及仿真第88-89页
        4.3.2 机械设计第89页
    4.4 反射吸收样品室第89-92页
        4.4.1 表面漫反射光几何特性分析第89-90页
        4.4.2 总体设计方案第90-91页
        4.4.3 积分球涂层材料选择第91-92页
    4.5 驱动电路第92-93页
    4.6 光源性能测试第93-96页
        4.6.1 光谱范围测试第93-94页
            4.6.1.1 仪器设备第93页
            4.6.1.2 试验方法第93页
            4.6.1.3 测量结果及分析第93-94页
        4.6.2 光源信噪比测试第94-96页
            4.6.2.1 仪器设备第94页
            4.6.2.2 试验方法第94-95页
            4.6.2.3 测量结果及分析第95-96页
    4.7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5章 便携式短波近红外光谱仪的开发第99-137页
    5.1 总体设计第99-100页
    5.2 光电传感器选型第100-102页
        5.2.1 阵列式传感器比较分析第100-101页
        5.2.2 CCD 传感器型号选择第101-102页
    5.3 光学设计第102-118页
        5.3.1 分光系统光路结构分析设计第102-104页
        5.3.2 光栅选型分析第104-110页
            5.3.2.1 闪耀光栅色散分析第104-106页
            5.3.2.2 闪耀波长及光栅刻线密度选择第106-109页
            5.3.2.3 光栅面积选择第109-110页
        5.3.3 凹面反射镜参数设计第110-112页
            5.3.3.1 准直反射镜参数设计第110-111页
            5.3.3.2 聚光反射镜参数设计第111-112页
        5.3.4 光路系统像差校正处理第112-118页
            5.3.4.1 反射镜球差分析第112-113页
            5.3.4.2 反射镜彗差校正处理第113-118页
    5.4 电路设计第118-121页
        5.4.1 电源电路第118-119页
        5.4.2 控制器电路第119页
        5.4.3 USB 通信电路第119-120页
        5.4.4 CCD 传感器驱动电路第120-121页
        5.4.5 信号采集电路第121页
    5.5 软件设计第121-124页
        5.5.1 下位机测控软件第122-123页
        5.5.2 上位机软件第123-124页
    5.6 波长标定第124-125页
        5.6.1 校准设备第124-125页
        5.6.2 标定方法及结果第125页
    5.7 性能测试第125-135页
        5.7.1 波长准确性及光谱分辨率测试第125-129页
            5.7.1.1 仪器设备第125-126页
            5.7.1.2 实验方法第126页
            5.7.1.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26-129页
        5.7.2 仪器信噪比测试第129-133页
            5.7.2.1 仪器设备第129页
            5.7.2.2 实验方法第129-130页
            5.7.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30-133页
        5.7.3 仪器线性度测试第133-135页
            5.7.3.1 仪器设备第133页
            5.7.3.2 实验原理第133页
            5.7.3.3 试验方法第133页
            5.7.3.4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33-135页
    5.8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6章 便携式长波近红外光谱仪的开发第137-155页
    6.1 总体设计第137-138页
    6.2 传感器选型分析第138-139页
    6.3 光路系统设计第139-143页
        6.3.1 分光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第139-140页
        6.3.2 主要光学部件参数设计第140-143页
            6.3.2.1 光栅参数选择第140-141页
            6.3.2.2 反射镜参数设置第141-142页
            6.3.2.3 主要光学部件安装角度设置第142-143页
    6.4 电路系统设计第143-146页
        6.4.1 传感器驱动电路第144-145页
        6.4.2 温度测量电路第145页
        6.4.3 半导体制冷器驱动电路第145-146页
    6.5 软件设计第146-147页
    6.6 波长标定及分析第147-148页
        6.6.1 校准设备第147页
        6.6.2 标定方法及结果第147页
        6.6.3 波长准确性及光谱分辨率分析第147-148页
    6.7 性能测试第148-152页
        6.7.1 制冷效果测试分析第148-150页
            6.7.1.1 实验方法第148页
            6.7.1.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48-150页
        6.7.2 仪器信噪比测试分析第150-152页
            6.7.2.1 仪器设备第150页
            6.7.2.2 试验方法第150-151页
            6.7.2.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51-152页
    6.8 本章小结第152-15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55-159页
    7.1 主要研究工作第155-156页
    7.2 论文创新点及意义第156-157页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57-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1页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第171-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托特罗定成膜水凝胶制剂及其透皮机理研究
下一篇: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与破产清算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