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13-14页 |
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高校毕业生作为企业人才拓展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1.2 高校毕业生非理性择业现象普遍存在 | 第15-16页 |
1.1.3 投入成本虽大,企业招聘成效参差不齐 | 第16-17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1.2.2 本文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0-23页 |
1.4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23-25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1.4.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5-27页 |
1.5.1 新的视角研究择业决策问题 | 第25页 |
1.5.2 对国内情境择业信息源研究进行探索 | 第25页 |
1.5.3 研究方法上新的尝试:多层线性模型在择业决策研究的运用 | 第25-27页 |
2 理论综述 | 第27-53页 |
2.1 大学生择业研究视角综述 | 第27-31页 |
2.1.1 大学生择业的内涵 | 第27-28页 |
2.1.2 大学生择业研究回顾 | 第28-31页 |
2.2 择业信息源的相关回顾 | 第31-34页 |
2.2.1 择业信息源的内涵 | 第31-33页 |
2.2.2 择业信息源的研究成果 | 第33页 |
2.2.3 择业信息源的测量 | 第33-34页 |
2.3 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34-46页 |
2.3.1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 第34-37页 |
2.3.2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 第37-45页 |
2.3.3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 | 第45页 |
2.3.4 计划行为理论的测量 | 第45-46页 |
2.4 择业意向的研究综述 | 第46-49页 |
2.4.1 择业意向的概念界定 | 第46-47页 |
2.4.2 择业意向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2.4.3 择业意向的测量 | 第48-49页 |
2.5 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综述 | 第49-53页 |
2.5.1 心理控制源的发展 | 第49-51页 |
2.5.2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 第51-53页 |
3 模型构建与假设 | 第53-63页 |
3.1 研究构思 | 第53-55页 |
3.1.1 研究模型的提出 | 第53-54页 |
3.1.2 相关概念内涵 | 第54-55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55-60页 |
3.2.1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对择业意向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2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和择业意向的中介作用 | 第57-59页 |
3.2.3 心理控制源对计划行为理论要素和择业意向的调节作用 | 第59-60页 |
3.3 假设汇总 | 第60-63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63-91页 |
4.1 问卷设计思路 | 第63-64页 |
4.1.1 基本设计思路 | 第63页 |
4.1.2 组内组间的混合设计 | 第63-64页 |
4.2 变量测量 | 第64-69页 |
4.2.1 高校毕业生择业信息源 | 第64-65页 |
4.2.2 计划行为理论要素 | 第65页 |
4.2.3 择业意向 | 第65页 |
4.2.4 心理控制源 | 第65-66页 |
4.2.5 控制变量 | 第66页 |
4.2.6 量表汇总 | 第66-69页 |
4.3 预调研和问卷修改 | 第69-78页 |
4.3.1 问卷发放 | 第69-70页 |
4.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70-77页 |
4.3.3 问卷修改 | 第77-78页 |
4.4 正式调研与数据收集 | 第78-82页 |
4.4.1 调研对象和取样方法 | 第78-79页 |
4.4.2 问卷回收情况 | 第79-80页 |
4.4.3 样本特征分布 | 第80-82页 |
4.5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2-91页 |
4.5.1 择业信息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2-84页 |
4.5.2 计划行为理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4-86页 |
4.5.3 择业意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6-88页 |
4.5.4 心理控制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88-91页 |
5 实证检验 | 第91-119页 |
5.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91-96页 |
5.1.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91-92页 |
5.1.2 变量间相关分析 | 第92-96页 |
5.2 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96-117页 |
5.2.1 多层线性模型建模 | 第96-97页 |
5.2.2 零模型分析与跨级检验 | 第97-99页 |
5.2.3 择业意向对择业信息源的回归分析 | 第99-100页 |
5.2.4 计划行为理论三大要素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00-108页 |
5.2.5 内外控制源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108-117页 |
5.3 实证检验小结 | 第117-119页 |
6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19-131页 |
6.1 研究结果讨论 | 第119-125页 |
6.1.1 各变量结构模型讨论 | 第119-122页 |
6.1.2 择业信息源与择业意向的关系讨论 | 第122-124页 |
6.1.3 计划行为理论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124-125页 |
6.1.4 心理控制源的调节作用讨论 | 第125页 |
6.2 研究成果 | 第125-128页 |
6.2.1 理论启发 | 第125-126页 |
6.2.2 实践启发 | 第126-128页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128-131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128页 |
6.3.2 未来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附录1 预调研问卷 | 第141-145页 |
附录2 正式调研问卷 | 第14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