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证据权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1.2 研究进展第16-28页
        1.2.1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第16-25页
        1.2.2 证据权方法第25-28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8-31页
    1.4 论文结构框架第31-33页
    1.5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二章 证据权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设计第34-46页
    2.1 证据权原理第34-37页
        2.1.1 先验概率第34-35页
        2.1.2 条件独立性检验第35-36页
        2.1.3 权重计算第36页
        2.1.4 后验概率第36-37页
    2.2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理及流程第37-39页
    2.3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证据权模型耦合第39-41页
    2.4 基于证据权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第41-45页
        2.4.1 证据点提取第43页
        2.4.2 模型检验第43-44页
        2.4.3 适宜性分类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协克里金空间插值修正证据点模型设计第46-53页
    3.1 协克里金插值方法引入第46-47页
    3.2 协克里金空间插值第47-49页
    3.3 空间插值的精度检验第49页
    3.4 协克里金空间插值修正证据点流程第49-52页
        3.4.1 插值主变量适宜性点获取第50-51页
        3.4.2 共协变量插值点预处理第51-52页
        3.4.3 协同克里金插值修正证据点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证据权土地适宜性评价工具研制第53-73页
    4.1 ARCGIS模型生成器第53-55页
        4.1.1 模型生成器(Model Builder)第53-54页
        4.1.2 模型的基本组成第54页
        4.1.3 模型生成器的元素第54-55页
    4.2 工具设计原则第55-56页
    4.3 工具设计与实现第56-72页
        4.3.1 证据点的提取第57-59页
        4.3.2 共协变量提取第59-60页
        4.3.3 证据点修正第60-62页
        4.3.4 证据图层条件独立性检验第62-65页
        4.3.5 证据权重计算第65-67页
        4.3.6 后验概率计算第67-70页
        4.3.7 模型精度检验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案例研究第73-126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73-76页
        5.1.1 自然条件第73-74页
        5.1.2 社会经济条件第74页
        5.1.3 土地利用现状第74-76页
        5.1.4 数据来源第76页
    5.2 基本农田适宜性评价及空间规划第76-100页
        5.2.1 技术流程设计第76-78页
        5.2.2 指标选取第78-85页
        5.2.3 数据预处理第85-91页
        5.2.4 指标独立性检验第91-92页
        5.2.5 模型精度检验第92-94页
        5.2.6 权重分析第94-97页
        5.2.7 后验概率第97-98页
        5.2.8 模型可行性检验第98-99页
        5.2.9 讨论第99-100页
    5.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扩展边界划定第100-125页
        5.3.1 技术流程设计第101-102页
        5.3.2 指标选取第102-106页
        5.3.3 数据预处理第106-111页
        5.3.4 指标独立性检验第111-112页
        5.3.5 模型精度检验第112-113页
        5.3.6 权重分析第113-116页
        5.3.7 后验概率第116页
        5.3.8 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确定第116-117页
        5.3.9 模型可行性检验第117-123页
        5.3.10 讨论第123-125页
    5.4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第126-129页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第126-127页
    6.2 创新点第127-128页
    6.3 展望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40-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北地台早寒武世与中元古代微生物岩对比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下一篇:山前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