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沉积岩论文--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论文

华北地台早寒武世与中元古代微生物岩对比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25页
        1.1.1 微生物碳酸盐岩第11-13页
        1.1.2 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第13-15页
        1.1.3 华北地台中元古代地层特征与年龄限制第15-25页
    1.2 研究材料和方法第25-26页
    1.3 完成工作量第26-27页
第二章 寒武纪核形石的微组构与矿化机制第27-49页
    2.1 研究现状及意义第27-28页
    2.2 地质背景与年龄限制第28-31页
    2.3 核形石产出层位第31-33页
    2.4 核形石的宏观形态与结构第33-34页
    2.5 核形石的微组构与微生物类型第34-40页
    2.6 包壳纹层的超微组构第40-43页
        2.6.1 矿化有机质组分第40-41页
        2.6.2 有机矿物第41-42页
        2.6.3 微球粒第42-43页
    2.7 讨论第43-46页
        2.7.1 核形石成因机制第43-45页
        2.7.2 包壳纹层的矿化机制第45-46页
    2.8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三章 寒武纪微生物群对缺氧海洋环境的响应第49-61页
    3.1 研究现状及意义第49页
    3.2 核形石发育的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相特征第49-52页
    3.3 核形石微组构反映的环境特征第52-55页
    3.4 讨论第55-60页
        3.4.1 核形石时空分布及其与生物灭绝事件的关系第55-57页
        3.4.2 微生物岩发育与LIP、生物灭绝、缺氧事件的关系第57-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中元古代高于庄组凝块石结构与成因机制第61-79页
    4.1 研究现状及意义第61-62页
    4.2 地质背景第62-65页
        4.2.1 地层特征与年龄限制第62-63页
        4.2.2 凝块石产出层位与沉积相第63-65页
    4.3 宏观形态与结构特征第65-67页
    4.4 微观形态与结构特征第67-70页
    4.5 凝块组构的超微观特征第70-72页
    4.6 讨论第72-76页
        4.6.1 凝块石的微生物成因第72-75页
        4.6.2 凝块石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75-76页
    4.7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五章 中元古代海洋环境化学条件第79-99页
    5.1 研究现状及意义第79-81页
    5.2 地质概况与样品采集第81-82页
    5.3 分析方法第82页
    5.4 碳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第82-89页
        5.4.1 碳氧同位素数据第82-86页
        5.4.2 沉积环境意义第86-89页
    5.5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意义第89-96页
        5.5.1 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数据第89-94页
        5.5.2 沉积环境意义第94-96页
    5.6 本章小结第96-99页
第六章 两种微生物岩的主要特征对比第99-105页
    6.1 形态上的差别与可比性第99页
    6.2 结构上的差别与可比性第99-101页
    6.3 钙化细菌鞘体第101-102页
    6.4 微生物对碳酸盐沉淀的促进作用第102-103页
    6.5 总结第103-105页
第七章 结论第105-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37页
个人简历第137-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能性分布合成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下一篇:证据权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