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图目录 | 第10-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无线光通信介绍 | 第13-14页 |
·紫外光通信介绍 | 第14-17页 |
·紫外光的大气传输特性简介 | 第15页 |
·紫外光通信的方式及原理 | 第15-16页 |
·紫外光非视距通信的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7-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9-20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紫外光的大气传输特性 | 第23-31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 第24-26页 |
·气体分子 | 第24-25页 |
·气溶胶 | 第25页 |
·水汽凝聚物 | 第25-26页 |
·紫外光的大气传输特性 | 第26-31页 |
·大气分子吸收 | 第27页 |
·大气散射 | 第27-29页 |
·大气分子散射 | 第27-28页 |
·大气粒子散射(气溶胶散射) | 第28-29页 |
·大气消光 | 第29-30页 |
·大气湍流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模型 | 第31-42页 |
·紫外非视距光通信单散射模型 | 第31-38页 |
·长球面坐标系 | 第32-34页 |
·紫外光的单散射模型 | 第34-38页 |
·紫外光信道特性仿真分析 | 第38-42页 |
·紫外光非视距信道脉冲响应仿真 | 第38-39页 |
·紫外光非视距信道长度仿真 | 第39-40页 |
·紫外光非视距路径损耗仿真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理论 | 第42-63页 |
·紫外光通信估计理论引言 | 第42-43页 |
·自适应滤波器原理 | 第43-48页 |
·自适应滤波算法 | 第44-45页 |
·最小化算法的定义 | 第44-45页 |
·目标函数的定义 | 第45页 |
·误差信号的定义 | 第45页 |
·LMS算法 | 第45-47页 |
·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 | 第47-48页 |
·自适应滤波算法的选择原则 | 第48页 |
·信道估计算法 | 第48-57页 |
·帧结构的设计 | 第49-52页 |
·传统信道估计方法 | 第52-57页 |
·无线信道建模 | 第52-53页 |
·信道估计方法 | 第53-57页 |
·紫外光非视距通信信噪比估计算法 | 第57-60页 |
·基于子空间自相关的紫外信道SNR估计 | 第57-59页 |
·基于噪声方差估计的紫外信道SNR估计 | 第59页 |
·基于最小二乘准则的紫外信道SNR估计 | 第59-60页 |
·基于相关系数的紫外信道SNR估计 | 第60页 |
·紫外光非视距通信信道估计算法仿真结论 | 第60-63页 |
第五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实现的软硬件平台 | 第63-72页 |
·紫外非视距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组成 | 第63页 |
·紫外非视距光通信信道估计发射系统组成 | 第63页 |
·紫外非视距光通信信道估计接收系统组成 | 第63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硬件平台 | 第63-69页 |
·TI公司TMS320C6713DSP性能分析和原理介绍 | 第64-65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65-69页 |
·C6713 最小系统设计 | 第66-67页 |
·C6713 EMIF总线接口 | 第67-68页 |
·C6713 实验板上EMIF总线接口 | 第68-69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软件设计 | 第69-72页 |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 第69-70页 |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实现 | 第72-82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模块设计 | 第72-76页 |
·发射端帧结构模块设计 | 第72页 |
·接收端信号到达检测模块设计 | 第72-73页 |
·接收端信号同步模块设计 | 第73-74页 |
·接收端信号信道估计算法模块设计 | 第74-76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实现 | 第76-80页 |
·发射端帧结构实现 | 第76页 |
·同步模块的DSP实现 | 第76-77页 |
·信道估计算法的DSP实现 | 第77-80页 |
·紫外光通信信道估计系统 | 第80-8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论文总结 | 第82-83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