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7页 |
1.2.1 岩石破坏过程和特征应力 | 第13-15页 |
1.2.2 岩石强度准则 | 第15-19页 |
1.2.3 岩石扩容特性和剪胀角求解 | 第19-21页 |
1.2.4 岩体力学参数的取值方法 | 第21-25页 |
1.2.5 隧洞围岩体的弹塑性解析 | 第25-2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2 岩石扩容及特征强度试验研究 | 第29-40页 |
2.1 岩样制备和试验系统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案和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2.3 岩石破坏形式分析 | 第31-32页 |
2.4 岩石扩容特性分析 | 第32-38页 |
2.5 岩石特征强度分析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两种岩石强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研究 | 第40-60页 |
3.1 强度模型的建立 | 第40-53页 |
3.1.1 塑性参数选取 | 第41-42页 |
3.1.2 强度参数模型 | 第42-43页 |
3.1.3 砂岩强度参数演化 | 第43-46页 |
3.1.4 花岗岩强度参数演化 | 第46-50页 |
3.1.5 岩石的剪胀角 | 第50-53页 |
3.2 强度模型数值实现 | 第53-59页 |
3.2.1 塑性参数ε~(ps)和γ~p替换推导 | 第54-55页 |
3.2.2 强度模型对比研究 | 第55-5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花岗岩岩体刚度的劣化研究 | 第60-77页 |
4.1 基于扰动系数的花岗岩岩体刚度劣化评价 | 第60-65页 |
4.2 扰动系数的初步界定 | 第65-67页 |
4.3 扰动参数的量化方法 | 第67-70页 |
4.4 扰动系数的量化取值 | 第70-74页 |
4.4.1 弹性模量法 | 第70-71页 |
4.4.2 声发射法 | 第71-74页 |
4.5 基于声波法的扰动系数验证 | 第74-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基于硬岩岩体强度软化模型的解析分析——以集安引水隧洞圆形主洞为例 | 第77-100页 |
5.1 圆形隧洞力学模型 | 第77-78页 |
5.2 弹塑性解析推导 | 第78-82页 |
5.3 集安引水隧洞弹塑性解析 | 第82-93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83-85页 |
5.3.2 弹塑性解析 | 第85-93页 |
5.4 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93-98页 |
5.4.1 围岩位移验证 | 第93-96页 |
5.4.2 围岩松动圈验证 | 第96-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6 基于硬岩岩体强度软化模型的模拟研究——以集安引水隧洞城门形支洞为例 | 第100-114页 |
6.1 城门形支洞工程概况 | 第100-101页 |
6.2 弹塑性数值分析 | 第101-112页 |
6.2.1 模型建立 | 第101-102页 |
6.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2-112页 |
6.3 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112-11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论 | 第114-11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3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附录A MATLAB程序 | 第128-130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0-13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