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斜纹夜蛾诱导后大豆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及GmSAMS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摘要第9-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47页
    第一章 植物抗性的研究进展第17-37页
        1 植物抗性的分类第17-18页
        2 植物的主动抗性第18-28页
            2.1 植物的主动抗性的组成第18页
            2.2 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进展第18-28页
                2.2.1 系统获得性抗性的特点第19页
                2.2.2 系统获得性抗性的机制第19-22页
                2.2.3 参与系统获得性抗性的信号分子及信号途径第22-27页
                2.2.4 信号途径间的互作第27-28页
        3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进展第28-37页
            3.1 植物与昆虫的关系研究概述第28-29页
            3.2 植物的抗虫性第29-33页
                3.2.1 组成抗虫性第29-30页
                3.2.2 诱导抗虫性第30-33页
            3.3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研究进展第33-37页
                3.3.1 大豆食叶性害虫概述第33-34页
                3.3.2 斜纹夜蛾第34页
                3.3.3 大豆抗食叶性害虫相关研究第34-37页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37-45页
        1 蛋白质组学概念及研究内容第37-38页
        2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第38-40页
            2.1 蛋白质分离技术第38-39页
            2.2 蛋白质鉴定技术第39-40页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0页
        3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第40-45页
            3.1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发育过程中的应用第40-41页
            3.2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反应中的应用第41-45页
                3.2.1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2页
                3.2.2 生物胁迫下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第42-45页
    第三章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第45-47页
        1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及其生物学意义第45页
        2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相关研究第45-47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47-97页
    第四章 斜纹夜蛾诱导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鉴定第49-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1.1 实验材料第49页
            1.2 诱导因子第49-50页
            1.3 材料种植与诱导处理第50页
            1.4 抗虫性鉴定第50-51页
                1.4.1 斜纹夜蛾对寄主的双向选择实验第50-51页
                1.4.2 斜纹夜蛾强迫饲喂实验第5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1-53页
            2.1 斜纹夜蛾对寄主的双向选择实验第51-52页
            2.2 强迫饲喂实验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5页
    第五章 斜纹夜蛾诱导后大豆叶片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5-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61页
            1.1 实验材料第55页
            1.2 诱导因子第55-56页
            1.3 主要试剂第56页
            1.4 主要仪器第56页
            1.5 材料种植及诱导处理第56页
            1.6 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的提取第56-57页
            1.7 蛋白样品的溶解第57页
            1.8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57-58页
            1.9 第一向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PG-IEF)第58-59页
            1.10 第二向胶条的平衡及SDS-PAGE电泳第59页
            1.11 染色第59-60页
                1.11.1 考马斯亮蓝染色第59-60页
                1.11.2 硝酸银染色第60页
            1.12 图像扫描与分析第60页
            1.13 胶内酶解及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第60-61页
            1.14 差异蛋白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1页
            1.15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72页
            2.1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61-62页
            2.2 不同染色方法的2-DE凝胶图谱的比较第62页
            2.3 不同时间叶片的蛋白质组研究第62-68页
                2.3.1 2-DE图谱分析第62-67页
                2.3.2 差异表达蛋白点的质谱分析与鉴定第67-68页
            2.4 差异表达蛋白点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分析第68-72页
        3 讨论第72-77页
            3.1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72页
            3.2 差异蛋白点的质谱分析第72-73页
            3.3 差异表达蛋白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分析第73页
            3.4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第73-77页
    第六章 大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1(GmSAMS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第77-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85页
            1.1 实验材料第77-78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78页
                1.2.1 主要试剂第78页
                1.2.2 主要仪器第78页
            1.3 引物合成及测序第78页
            1.4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第78-79页
            1.5 总RNA的提取、纯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79-81页
                1.5.1 总RNA的提取(TRIZOL法)第79页
                1.5.2 RNA的纯化第79-80页
                1.5.3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80-81页
            1.6 GmSAMS1基因的克隆第81-82页
            1.7 GmSAMS1基因及氨基酸的序列分析第82页
            1.8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2-83页
            1.9 细胞定位第83页
            1.10 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化烟草第83-85页
                1.10.1 受体材料准备第83-84页
                1.10.2 农杆菌的培养第84页
                1.10.3 农杆菌浸染叶盘第84页
                1.10.4 继代选择培养第84页
                1.10.5 生根培养第84-85页
            1.11 转基因烟草阳性植株的鉴定第85页
            1.12 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实验第85页
                1.12.1 斜纹夜蛾对寄主的双向选择实验第85页
                1.12.2 强迫饲喂实验第8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5-94页
            2.1 斜纹夜蛾诱导后大豆叶片内SAMS的变化第85-86页
            2.2 GmSAMS1基因的克隆第86-87页
            2.3 GmSAMS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7-90页
            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0页
            2.5 细胞定位第90页
            2.6 转基因烟草阳性检测第90-91页
            2.7 转基因烟草的抗虫性鉴定第91-94页
                2.7.1 斜纹夜蛾对寄主的双向选择实验第92-93页
                2.7.2 强迫饲喂实验第93-94页
        3 讨论第94-97页
            3.1 SAMS基因的克隆第94-95页
            3.2 SAMS基因的功能分析第95-97页
全文结论第97-99页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5页
附录第115-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研究论文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ZmCPK11在ABA诱导的抗氧化防护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工作记忆子系统在儿童心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