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1.1 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简介 | 第19-20页 |
1.2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 植物的主要抗病机制 | 第22-26页 |
1.3.1 植物过敏反应 | 第22-23页 |
1.3.2 系统获得抗性 | 第23-24页 |
1.3.3 植物对激素及环境胁迫处理的应答 | 第24-26页 |
1.4 互作因子筛选及验证的相关技术 | 第26-31页 |
1.4.1 酵母双杂交系统 | 第26-29页 |
1.4.1.1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 | 第26-27页 |
1.4.1.2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优点及局限性 | 第27-28页 |
1.4.1.3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应用 | 第28-29页 |
1.4.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 第29-30页 |
1.4.3 GST Pull-Down技术 | 第30-3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OsXa5和OmXa5基因的表达特性 | 第33-53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2.1.1 试剂 | 第33-34页 |
2.1.2 仪器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44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2.2.2 菌株与载体 | 第34页 |
2.2.3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34-44页 |
2.2.3.1 酶切 | 第34-35页 |
2.2.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第35页 |
2.2.3.3 切胶纯化 | 第35-36页 |
2.2.3.4 T-A连接 | 第36页 |
2.2.3.5 重组反应 | 第36-37页 |
2.2.3.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7 转化 | 第38页 |
2.2.3.8 菌落PCR初步鉴定阳性克隆 | 第38-39页 |
2.2.3.9 质粒提取 | 第39-40页 |
2.2.3.10 序列的测定和分析 | 第40-41页 |
2.2.3.11 亚细胞定位载体和BiFC互作载体的构建 | 第41页 |
2.2.3.12 农杆菌瞬时转染 | 第41页 |
2.2.3.13 水稻种子的破休眠与萌发 | 第41-42页 |
2.2.3.14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2.2.3.15 逆转录 | 第43页 |
2.2.3.16 半定量PCR与定量PCR | 第43-44页 |
2.2.4 激素处理与环境胁迫处理 | 第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2.3.1 OsXa5和OmXa5基因序列的分析比较 | 第44-46页 |
2.3.2 OsXa5和OmXa5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46-47页 |
2.3.3 OsXa5和OmXa5基因的自身互作 | 第47-49页 |
2.3.4 OsXa5基因在水稻不同生理期组织中的表达 | 第49页 |
2.3.5 OsXa5对激素处理和环境胁迫处理的响应 | 第49-50页 |
2.4 讨论 | 第50-53页 |
第三章 OsXa5和OmXa5抗病性鉴定及转录组研究 | 第53-69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53页 |
3.1.1 试剂 | 第53页 |
3.1.2 仪器 | 第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3.2.1 植物材料 | 第53-54页 |
3.2.2 病原菌菌株 | 第54页 |
3.2.3 超表达植株纯合体鉴定 | 第54-55页 |
3.2.3.1 水稻种子的破休眠与萌发 | 第54页 |
3.2.3.2 水稻总DNA的提取 | 第54页 |
3.2.3.3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鉴定 | 第54-55页 |
3.2.3.4 转基因植株纯合体超表达量的检测 | 第55页 |
3.2.4 纯合超表达植株表型测定 | 第55页 |
3.2.5 OsXa5-OE和OmXa5-OE植株抗病性分析 | 第55-56页 |
3.2.6 基因芯片 | 第56-57页 |
3.2.6.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56页 |
3.2.6.2 RNA的纯化与浓缩 | 第56页 |
3.2.6.3 探针杂交 | 第56-57页 |
3.2.6.4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3.2.6.5 对芯片中的差异基因进行定量PCR验证 | 第5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3.3.1 OsXa5和OmXa5纯合体植株的获得 | 第57-59页 |
3.3.2 OsXa5和OmXa5纯合体植株超表达量的检测 | 第59-61页 |
3.3.3 OsXa5-OE和OmXa5-OE植株表型分析 | 第61-62页 |
3.3.4 OsXa5-OE和OmXa5-OE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3.3.5 基因芯片及定量PCR验证 | 第64-65页 |
3.4 讨论 | 第65-69页 |
第四章 OsXa5和OmXa5互作因子的筛选及验证 | 第69-89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69-70页 |
4.1.1 试剂 | 第69-70页 |
4.1.2 仪器 | 第7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8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70页 |
4.2.2 菌株与载体 | 第70页 |
4.2.3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 | 第70-74页 |
4.2.3.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70-71页 |
4.2.3.2 mRNA的分离 | 第71页 |
4.2.3.3 cDNA的合成 | 第71-72页 |
4.2.3.4 cDNA与attB1重组接头的连接 | 第72-73页 |
4.2.3.5 初级cDNA文库总克隆数CFU的鉴定 | 第73页 |
4.2.3.6 初级文库平均插入片段及重组率鉴定 | 第73页 |
4.2.3.7 初级文库pDONR222质粒提取 | 第73页 |
4.2.3.8 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及扩增 | 第73-74页 |
4.2.3.9 扩增文库滴度的鉴定 | 第74页 |
4.2.3.10 扩增文库平均插入片段及重组率鉴定 | 第74页 |
4.2.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OsXa5和OmXa5的互作因子 | 第74-77页 |
4.2.4.1 OsXa5和OmXa5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4页 |
4.2.4.2 MaV203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4-75页 |
4.2.4.3 重组质粒共转化酵母菌株MaV203 | 第75页 |
4.2.4.4 诱饵蛋白毒性及自激活检测、3AT浓度测定 | 第75-76页 |
4.2.4.5 水稻cDNA文库的筛选 | 第76页 |
4.2.4.6 阳性克隆的鉴定和分析 | 第76-77页 |
4.2.5 BiFC验证互作 | 第77-78页 |
4.2.5.1 互作载体的构建 | 第77页 |
4.2.5.2 互作的验证 | 第77-7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5页 |
4.3.1 水稻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分离 | 第78页 |
4.3.2 初级cDNA文库质量的检测 | 第78-79页 |
4.3.3 扩增文库质量的检测 | 第79页 |
4.3.4 酵母双杂交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79-83页 |
4.3.4.1 OsXa5和OmXa5自激活检测 | 第79-80页 |
4.3.4.2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80-83页 |
4.3.5 BiFC验证互作 | 第83-85页 |
4.4 讨论 | 第85-89页 |
第五章 OsXa5和OmXa5原核表达及GST Pull-Down | 第89-97页 |
5.1 试剂与仪器 | 第89-90页 |
5.1.1 试剂 | 第89页 |
5.1.2 仪器 | 第89-90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5.2.1 菌株与载体 | 第90页 |
5.2.2 OsXa5和OmXa5的原核表达 | 第90-91页 |
5.2.2.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90页 |
5.2.2.2 蛋白小量诱导和检测 | 第90-91页 |
5.2.3 SDS-PAGE检测 | 第91页 |
5.2.4 Western blot | 第91-92页 |
5.2.4.1 电泳与转膜 | 第91页 |
5.2.4.2 封闭 | 第91-92页 |
5.2.4.3 与一抗反应 | 第92页 |
5.2.4.4 与二抗反应 | 第92页 |
5.2.4.5 显示反应 | 第92页 |
5.2.5 GST Pull-Down | 第92-93页 |
5.2.5.1 目的蛋白的大量诱导表达 | 第92页 |
5.2.5.2 粗提水稻愈伤组织的总蛋白 | 第92-93页 |
5.2.5.3 目的蛋白与水稻总蛋白GST Pull-Down | 第93页 |
5.2.5.4 蛋白质序列的测定及质谱分析 | 第9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3-95页 |
5.3.1 OsXa5-pDEST15和OmXa5-pDEST15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93-95页 |
5.3.2 OsXa5-pDEST15和OmXa5-pDEST15融合蛋白的GST Pull Down | 第95页 |
5.4 讨论 | 第95-9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23页 |
附录一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 第123-131页 |
附录二 载体图谱 | 第131-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