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载机侵彻武器装备发展现状 | 第9-14页 |
1.2.1 国外载机侵彻武器装备目前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2.2 国内载机侵彻武器装备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典型重要防护目标特性分析 | 第14-18页 |
1.3.1 目标分析 | 第14-17页 |
1.3.2 目标特性简化与等效 | 第17-18页 |
1.4 重型侵彻炸弹装备发展必要性分析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XX KG级A产品方案设计 | 第21-29页 |
2.1 XX KG级A产品主要攻击目标分析 | 第21页 |
2.2 XX kg级A产品方案设计 | 第21-28页 |
2.2.1 设计特点 | 第21页 |
2.2.2 强度设计 | 第21-24页 |
2.2.3 装药 | 第24-25页 |
2.2.4 冲击波超压计算 | 第25-27页 |
2.2.5 环境条件对战斗部设计的影响 | 第27页 |
2.2.6 机械接口 | 第27页 |
2.2.7 外形尺寸的确定 | 第27-28页 |
2.2.8 侵彻战斗部技术结构组成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侵彻战斗部数值仿真分析研究 | 第29-48页 |
3.1 LS-DYNA程序简介 | 第29-31页 |
3.1.1 LS-DYNA软件工程背景 | 第29页 |
3.1.2 算法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3.1.3 LS-DYNA自定义材料模型接口 | 第31页 |
3.2 钢筋混凝土侵彻研究概述 | 第31-35页 |
3.2.1 钢筋混凝土侵彻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3.2.2 钢筋混凝土的破坏 | 第33-35页 |
3.2.3 钢筋混凝土计算本构关系 | 第35页 |
3.3 钢筋在有限元分析中的模拟 | 第35-38页 |
3.3.1 整体式模式 | 第36页 |
3.3.2 组合式模式 | 第36-37页 |
3.3.3 分离式模式 | 第37-38页 |
3.4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结果 | 第38-47页 |
3.4.1 离散化模型的建立 | 第38-40页 |
3.4.2 侵彻战斗部正侵彻半无限硬目标的计算结果 | 第40-43页 |
3.4.3 侵彻战斗部斜侵彻半无限硬目标的计算结果 | 第43-47页 |
3.5 侵彻战斗部数值仿真分析结论 | 第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侵彻战斗部试验靶标确定及地面试验研究 | 第48-63页 |
4.1 侵彻战斗部试验靶标确定 | 第48-51页 |
4.1.1 侵彻性能验证靶标 | 第48页 |
4.1.2 贯穿性能验证靶标 | 第48-49页 |
4.1.3 强度和装药安定性验证靶标 | 第49-50页 |
4.1.4 侵爆毁伤破坏性能验证靶标 | 第50页 |
4.1.5 侵彻战斗部试验靶标修建数量 | 第50-51页 |
4.2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目的及要求 | 第51-53页 |
4.2.1 弹体强度试验 | 第51页 |
4.2.2 装药安定试验 | 第51页 |
4.2.3 侵深试验 | 第51-52页 |
4.2.4 防跳弹性能试验 | 第52页 |
4.2.5 贯穿试验 | 第52页 |
4.2.6 威力试验 | 第52-53页 |
4.3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方法 | 第53-55页 |
4.3.1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现场布置方案 | 第53页 |
4.3.2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测试系统布置 | 第53-55页 |
4.3.3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步骤 | 第55页 |
4.4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鉴定 | 第55-61页 |
4.4.1 结构强度试验 | 第55-57页 |
4.4.2 贯穿试验 | 第57-58页 |
4.4.3 着角试验(X°着角) | 第58页 |
4.4.4 跌落试验(水平与竖直跌落) | 第58-59页 |
4.4.5 装药安定性试验 | 第59-60页 |
4.4.6 威力试验 | 第60-61页 |
4.5 侵彻战斗部地面试验结论及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