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国内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沿空留巷巷旁支护体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技术应用现状 | 第14-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沿空留巷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巷旁支护体载荷特征分析 | 第20-35页 |
2.1 沿空留巷的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分析 | 第20-24页 |
2.1.1 上覆岩层的垮落形式 | 第20-22页 |
2.1.2 上覆岩层的垮落分期和空间结构 | 第22-24页 |
2.2 巷旁支护体的承载特性要求分析 | 第24-29页 |
2.2.1 上覆岩层大结构、小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2.2.2 巷旁支护全生命周期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 第25-27页 |
2.2.3 巷旁支护体承载特性要求 | 第27-29页 |
2.3 上覆岩层来压与巷旁支护体承载的力学协调机制 | 第29-31页 |
2.3.1 上覆岩层的来压规律 | 第29-30页 |
2.3.2 沿空留巷矿压与巷旁支护体的受力变形协调 | 第30-31页 |
2.4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适应矿压分析 | 第31-34页 |
2.4.1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的产生 | 第31-32页 |
2.4.2 大砌体结构切顶机理分析 | 第32-33页 |
2.4.3 大砌体结构让压适应分析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力学理论分析 | 第35-51页 |
3.1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受力分析 | 第35-43页 |
3.1.1 初期支护阻力计算 | 第35-36页 |
3.1.2 切顶支护阻力计算 | 第36-40页 |
3.1.3 后期支护阻力计算 | 第40-42页 |
3.1.4 对比和分析 | 第42-43页 |
3.2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抗压强度分析 | 第43-47页 |
3.2.1 混凝土砌块砌体受压破坏机理 | 第43页 |
3.2.2 大砌块砌体抗压强度分析 | 第43-46页 |
3.2.3 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的承载力计算 | 第46-47页 |
3.3 基于老顶断裂的巷旁支护体宽度计算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大砌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1-65页 |
4.1 ANSYS软件和SOLID65单元介绍 | 第51-56页 |
4.1.1 破坏准则 | 第52-55页 |
4.1.2 收敛策略 | 第55-56页 |
4.2 受压砌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56-58页 |
4.2.1 砌块 | 第56-57页 |
4.2.2 砂浆 | 第57-58页 |
4.3 模拟方案的建立 | 第58-60页 |
4.4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工业性试验 | 第65-8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67页 |
5.2 支护方案确定 | 第67-72页 |
5.2.1 巷内支护方案 | 第67-68页 |
5.2.2 巷旁支护方案 | 第68-70页 |
5.2.3 大砌体结构运输系统 | 第70-72页 |
5.3 矿山压力观测与控制 | 第72-78页 |
5.3.1 观测目的及内容 | 第72页 |
5.3.2 观测方案 | 第72-74页 |
5.3.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74-77页 |
5.3.4 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77-78页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