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 徐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3页 |
2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 徐燨生平与文学创作 | 第15-31页 |
1.1 徐燨生平与交游 | 第15-23页 |
1.2 徐燨文学创作 | 第23-31页 |
2 徐燨的杂剧创作 | 第31-51页 |
2.1 《写心杂剧》剧作内容 | 第31-34页 |
2.2 《写心杂剧》体制形态研究 | 第34-42页 |
2.2.1 《写心杂剧》曲辞与宾白 | 第34-36页 |
2.2.2 《写心杂剧》文体形态 | 第36-37页 |
2.2.3 《写心杂剧》关目意识 | 第37-38页 |
2.2.4 《写心杂剧》内涵及思想 | 第38-42页 |
2.3 《写心杂剧》艺术成就 | 第42-51页 |
2.3.1 雅化的审美趣味 | 第42-43页 |
2.3.2 自觉性的审美倾向 | 第43-47页 |
2.3.3 短小而丰富的文体结构 | 第47-51页 |
3 徐燨的传奇创作 | 第51-61页 |
3.1 《镜光缘》传奇体制形态研究 | 第51-57页 |
3.1.1 《镜光缘》传奇语言艺术 | 第51-53页 |
3.1.2 《镜光缘》传奇结构艺术 | 第53-54页 |
3.1.3 《镜光缘》传奇人物形象 | 第54-57页 |
3.2 《镜光缘》传奇艺术成就 | 第57-61页 |
3.2.1 情生自我,言为心声 | 第57-58页 |
3.2.2 情辞易工,以文言情 | 第58-61页 |
4 徐燨《写心杂剧》与奥古斯汀《忏悔录》自传意识比较 | 第61-67页 |
4.1 二者的忏悔之差别 | 第61-63页 |
4.2 差别之缘由 | 第63-64页 |
4.3 后世之影响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