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能源互联网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异构网络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 第2章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及信息传输分析 | 第13-22页 |
| 2.1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2.1.1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 第13页 |
| 2.1.2 能源互联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2.2 能源互联网的整体架构 | 第14-16页 |
| 2.3 能源互联网对信息通信系统的需求 | 第16-17页 |
| 2.3.1 能源互联网中的通信业务需求 | 第16-17页 |
| 2.3.2 通信系统的性能及功能需求 | 第17页 |
| 2.4 能源互联网下的信息通信系统方案分析 | 第17-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能源互联网下多种通信方式的互补运用与异构组网 | 第22-37页 |
| 3.1 目前应用于智能电网的通信手段 | 第22-24页 |
| 3.2 能源互联网下无线通信与电力线载波的应用场景分析 | 第24-26页 |
| 3.2.1 无线通信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场景 | 第24-25页 |
| 3.2.2 电力线载波通信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场景 | 第25-26页 |
| 3.3 能源互联网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信道特性分析 | 第26-31页 |
| 3.3.1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传输特性 | 第26-28页 |
| 3.3.2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性仿真 | 第28-31页 |
| 3.4 能源互联网下无线通信的信道特性分析 | 第31-35页 |
| 3.4.1 无线通信信道特性 | 第31-34页 |
| 3.4.2 无线通信信道的衰减特性仿真 | 第34-35页 |
| 3.5 电力线与无线通信的互补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方案研究 | 第37-44页 |
| 4.1 异构网络切换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 4.2 多媒介异构网络的切换类型 | 第38-39页 |
| 4.3 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的控制方式 | 第39-40页 |
| 4.4 异构网络切换判决技术分析 | 第40-41页 |
| 4.4.1 异构网络判决技术常用的判决指标及所面临的问题 | 第40-41页 |
| 4.4.2 异构通信网络中常用的判决方法分析 | 第41页 |
| 4.5 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的具体方案 | 第41-4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基于AHP与TOPSIS相结合的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算法 | 第44-61页 |
| 5.1 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算法的性能需求分析 | 第44-45页 |
| 5.2 AHP与TOPSIS相结合的网络切换算法 | 第45-51页 |
| 5.2.1 现有异构网络切换算法分析 | 第45-46页 |
| 5.2.2 AHP与TOPSIS相结合的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算法 | 第46-51页 |
| 5.3 多媒介异构网络切换模型 | 第51-53页 |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60页 |
| 5.4.2 切换算法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 5.4.3 网络切换过程的仿真分析 | 第55-60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