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第10-11页
        1.1.2 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保障第11页
        1.1.3 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路径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5-18页
    1.3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3.2 历史研究法第18页
        1.3.3 多学科整合法第18-19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第20-29页
    2.1 儒家文化的内涵与定位第20-24页
        2.1.1 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第20-22页
        2.1.2 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第22-23页
        2.1.3 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第23-24页
    2.2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文化自信第24-29页
        2.2.1 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迫切性第24-25页
        2.2.2 儒家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第25-27页
        2.2.3 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27-29页
第三章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第29-38页
    3.1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解析第29-32页
        3.1.1 历史背景第29-30页
        3.1.2 全球化的影响第30页
        3.1.3 西方文化的冲击第30-31页
        3.1.4 社会现实因素第31页
        3.1.5 网络文化的渗透第31-32页
        3.1.6 儒家文化中落后思想的影响第32页
    3.2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第32-38页
        3.2.1 择业方式多样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第33页
        3.2.2 现有接触渠道的不足第33-34页
        3.2.3 缺乏价值认识,两者衔接困难第34-35页
        3.2.4 学不致用第35-36页
        3.2.5 以德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第36页
        3.2.6 家庭、学校和社会衔接与沟通不足第36-38页
第四章 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第38-51页
    4.1 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第38-43页
        4.1.1 仁者内圣,以人为本第38-39页
        4.1.2 爱国主义情怀第39-40页
        4.1.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40-41页
        4.1.4 贵和尚忠,中庸之道第41-42页
        4.1.5 诚实守信,端正价值第42-43页
    4.2 儒家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构建的文化源泉第43-49页
        4.2.1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第43-44页
        4.2.2 道德教育,克己内省第44-45页
        4.2.3 学以致用,道德践履第45-46页
        4.2.4 有教无类,平等相待第46-47页
        4.2.5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第47-48页
        4.2.6 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第48-49页
    4.3 重视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第49-51页
        4.3.1 儒家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第49页
        4.3.2 儒家文化与人格“黑箱”理论第49-51页
第五章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途径第51-59页
    5.1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第51-52页
        5.1.1 方向性原则第51页
        5.1.2 历史主义原则第51-52页
        5.1.3 文化自觉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第52页
        5.1.4 渗透性原则第52页
    5.2 儒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第52-59页
        5.2.1 重视儒家文化进教材第53页
        5.2.2 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第53-55页
        5.2.3 重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第55-56页
        5.2.4 营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第56页
        5.2.5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56-57页
        5.2.6 重视网络文化的作用第57-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延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下一篇:川藏、青藏“两路”精神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