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42页 |
| 1.1 烯烃聚合发展史 | 第12-16页 |
| 1.1.1 Ziegle-Natta催化剂 | 第12-13页 |
| 1.1.2 茂金属催化剂 | 第13-14页 |
| 1.1.3 非茂属催化剂 | 第14-16页 |
| 1.2. 膦磺酸催化剂 | 第16-17页 |
| 1.3 聚合机理研究 | 第17-26页 |
| 1.3.1 丙烯酸酯 | 第20-22页 |
| 1.3.2. 丙烯腈 | 第22-23页 |
| 1.3.3 醋酸乙烯酯 | 第23-24页 |
| 1.3.4 CO与极性单体共聚 | 第24-26页 |
| 1.4 膦磺酸催化剂的发展 | 第26-31页 |
| 1.4.1 改进空间效应 | 第26-29页 |
| 1.4.2 电子效应的探索研究 | 第29-30页 |
| 1.4.3 其他调节 | 第30-31页 |
| 1.5 选题思路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42页 |
| 第2章 以萘为基本骨架的膦磺酸配体钯.镍催化剂的乙烯均聚和共聚研究 | 第42-68页 |
| 2.1 引言 | 第42-44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4-58页 |
| 2.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 第44-45页 |
| 2.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45-58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4页 |
| 2.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1页 |
| 2.3.2 催化剂的聚合研究 | 第61-64页 |
| 2.3.3 结论 | 第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第3章 配体骨架结构和连通性对膦磺酸钯.镍催化剂的性质影响 | 第68-96页 |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9-85页 |
| 3.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 第69-70页 |
| 3.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70-85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 3.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85-88页 |
| 3.3.2 烯烃聚合研究 | 第88-90页 |
| 3.3.3 结论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第4章 以萘为基本骨架的带有氧杂原子协同作用的膦磺酸配体钯.镍催化剂的聚合研究 | 第96-118页 |
| 4.1 引言 | 第96-97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97-112页 |
| 4.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 第97-98页 |
| 4.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98-112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5页 |
| 4.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112-114页 |
| 4.3.2 乙烯与丙烯酸甲酯和10-十一烯酸甲酯在八个大气压下共聚步骤 | 第114-115页 |
| 4.3.3 乙烯与其他单体在八个大气压下共聚步骤 | 第115页 |
| 4.3.4 结论 | 第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第5章 环的大小对膦磺酸钯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 第118-132页 |
| 5.1 引言 | 第118-119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9页 |
| 5.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 第119页 |
| 5.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第119-129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9-130页 |
| 5.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 第129页 |
| 5.3.2 分析和总结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 第133页 |